觀點投書:意識型態的愛國,恐將台灣帶入萬劫不復深淵

台灣年輕人對愛國情感的展現,可能與仇中情緒相聯繫,但在兩岸關係的挑戰下,如何保持自我平衡,並尋求穩定的發展,仍是台灣的關鍵課題。(資料照,柯承惠攝)

身為台灣新世代,25歲的我看見了周遭年輕人的愛國情緒,但這種情緒的展現卻有不少與仇中連結。強化的本土意識排擠了中華的歷史以及教育,作為仍承接這些習俗與文明的我們來講,實則是一大遺憾。

本土的歷史、原生的居民、文化,以及為了民主而不幸葬生的先輩英雄,我們當然不能忽視,但當他們留下的偉業變成一種政治工具,就值得我們警惕。

作為相關領域的學生,我時常和同學討論政治理想,不難看出大家對台灣皆是一片初心。誠然生長在這座島嶼,愛國是血液中的基因,無需教化也無需多言,只要你從小在這裡長大,在這裡交過朋友,你對它的愛就與生俱來。可是在嘗試遙想未來時我卻泛起一絲擔憂。

如今不少的學生要馬無感於政治,要馬就將愛國的抱負,展現在幼稚的獨立宣示及打仗之上。或有人說我們沒有無感於政治,豐富的社運是最佳的證明,然而便宜的參政資本,既是福祉也是禍因,錯把那些群眾的活動視為集體思量後的彰顯,實則可能未能將活動性質以及訴求摸透,多少人就這樣惶惶然地參加又惶惶然地離去。

也有人說,我們對於中國的敵意是一種普遍的情感。有影響力的網紅,揪著愛台的狹義解釋,展現出極高的戰力,彷彿開戰那天,他們就會身戰前方慷慨殺敵,然而事實未必如此。作為一個小國,旁邊是有所矛盾的大國,我們能夠採取的策略就是安撫和威懾:恰如芬蘭挪威,即便有北約實質的擔保,仍不忘與俄羅斯保持良好關係(甚至試圖放軟);而我們面對的是國力更盛又充滿併吞野心的東方霸主,同時我們也缺乏絕對可信的承諾為保障。在川普執政和習近平時代下逐漸升溫的台海,台灣領導者的每個決定都牽動著2400萬人的未來。

我想過兩種台海戰爭下可能的處境,分別是:台灣戰敗、台灣慘勝。

第一,台灣戰敗,以歷史借鏡,作為戰敗國家要面臨的待遇可想而之,戰爭後我們最值錢的產業以及「國有」收入,早已不再納入台灣政府口袋,配合中共中央的比例配額,無可預測將有多少上繳又有多少得以留用。台灣作為科技島國,與世界往來多透過半導體打招呼,一旦收復於中國,我們的技術移轉無可避免,就算想留用也缺乏與其競爭的生產模式和低廉成本,到時我們不僅喪失行業的領導地位,連追跑都會是難事__若是缺少了半導體作為樞紐,今天世界如何看重台灣,那日台灣就如何被世界遺忘。

有人說台灣的價值是人情味,或許可以嘗試深化觀光產業。事實上,人情義理只存在一定水平的生活,如果人們都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條件,艱苦之中也難有誰願意主動投暖,而香港的例子給了中共高層鮮明警示,對台灣的管理以及談判機會也會愈發限縮。建議發展觀光行業的人民,忽略了中國是疫情前觀光收入大宗的事實,未來這筆也將不再是純粹的境外所得,乃是國內消費,要配合稅制上繳中央。如今我想問這般的生活何以樂見,實在不樂見!屆時發生戰爭,第一結果可能就如上所述。

第二:慘勝。這是美國二十種兵推中的其中一例,也是台灣年輕人最常使用的一個例子,但「慘」究竟有多慘?當我們嚷嚷著要讓中國將付出侵台的代價時,何成想過台灣該付出的代價?作為台灣人,我相信多數是基於對國家的認可以及親愛,希望有天我們能夠抬頭挺胸地站在國際舞台,更希望我們的發言可以不再備受欺壓,可是,感性浪漫被搬到現實面前,往往會讓我們失望。最直白的說法就是:即便台灣獨立了,我們仍有很大的機率無法參與國際活動,即便我們獲配了新的國號及身份,只要中國(大國)不願意,眾多機構的參與率以及發表權就是微乎其微__誠如國際秩序裡小國家,可以施展的影響力是如此受到挑戰。假使在台海戰爭,我們獲得西方盟友的保護,但要知道這種幫助卻可能逼使台灣繳交天價的費用__事實上我們只是轉移了服從的國家罷了。

我時常想,我所學是為了什麼?或許是為了研究也或許是為了日後從政,我想了想,當前卻只是想將自己的想法嘗試表達出來而已。如今台灣處在一個關鍵的節點,我們不該逃避任何自我保衛的舉措,更不該放任工具性的對立上升。對我而言「維持現狀」,它從來不是一個模稜兩可的回答,而是深思熟慮下的決定,當我們無法確定升溫後台海是否能帶來有利的局面,唯有在兩大霸權中尋求自我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中國,我們不能將它視為閉口不談甚至封鎖交流的對象__作為當今的強國之一,台灣若想試圖增加影響力同時獲得穩定的發展,選擇了解他們並進一步從中找到斡旋空間,或許也是條可行的新徑。 (相關報導: 幕後》瞎忙一場?總統操全社會防衛韌性 「台版城鎮戰」國軍有多少事還講不清楚? 更多文章

*作者為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