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1日台灣人民要決定手上的三張選票:總統、區域立委以及政黨票何去何從。選舉結果將左右未來四年台灣的政治權力生態,各政營無不在街頭聲嘶力竭,在政見會上攻訐指責,喧囂鬧熱就是要帶動民意、民情,拉攏選民。儘管參選人選前的支票不代表選後的兌現,但是選前的政見卻是選民具體評量政黨與候選人是否具備問政能力的參考。每次選戰邊緣族群的議題總是不受青睞,但是伴隨外籍移工與新住民存在於台灣社會已然30年,55萬的新住民中約有27萬人取得公民權,加上其所處國際家庭成員的選票潛力,成為政黨競相爭取的關鍵對象。一個社會對邊緣族群的關注度是其民主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是伴隨著一些政黨與候選人看見移民、移工,到底是真進步?抑或是選票利益?在代議民主制度的有限性中,檢視政黨候選人的提名動作與政黨的政見,藉以看出其對議題認識的深刻度與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