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週讀了四位台灣資深學者《反戰聲明》的數十條回應文,難免讓人感覺到,石之瑜有關台灣缺乏主體性思考能力的觀點,最後受到了強烈的驗證。根據石教授的判斷,阻礙台灣青年——也就是說,那些站在第一線、將被要求實際參戰的對象——去營造自身反戰立場的因素,主要是主體性這一帶動思考能力關鍵因素的全面缺乏。石教授如此的論斷有多麼諷刺,可想而知。畢竟,「主體性」這個字眼在過去三十年裡的用法相當特殊。在聽起來很「哲學」卻一點都不哲學的條件下(長話短說,「主體性」成為台灣政治詞彙流行語,就是完全刪除了哲學界對「否定性」與「主體的分裂」等傳統命題的結果),該詞扮演了台灣受害國族主義論述當中慾望的對象,成為眾人嚮往並捍衛的價值。然而,石之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戳破了受害國族主義的鄉愿情結,揭穿了「台灣共識」主流底下,公共論述嚴重衰微的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