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何美鄉 文章列表
#
何美鄉
約 127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風生活
即時
台灣1大學「倒閉一年半」沒人管!負債5.6億太可怕…縣府出手:我們來還
位於彰化的明道大學自2023年7月正式退場後,校地去向遲無定案,引發地方關切。教育部日前攜手中央多部會官員赴校區現勘,研議未來活化方向。總統賴清德推動的「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提出設立「健康園區」構想,彰化縣長王惠美則主張由地方全權接管,推動AI智慧產業與綠色農業雙軸發展,呼籲中央盡快定案,勿讓校地持續閒置荒廢。
林瑩真
2025-04-17 12:17
風生活
教育
彰化
台灣1所大學宣告倒閉!負債5億、教師遭欠薪「慘勒令停招」,市府拚接手校地
明道大學於去年正式退場後,其校地未來用途引發關注。針對相關規劃,教育部官員實地前往校園會勘,表示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已有委員建議,可在此基地打造一座健康園區。對此,彰化縣長王惠美表達高度意願,強調縣府已準備好單獨接管明道大學,隨時可承接相關業務。
風生活綜合報導
2025-04-15 16:50
地方新聞
彰化
活化明道校園帶動彰南地區發展 王惠美爭取中央支持縣府接管明道大學
教育部今(14)日與中央相關部會人員至明道大學會勘,研商明道大學退場後校地使用轉型規劃,由賴清德總統倡議成立的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代表出席委員何美鄉,希望在明道大學推動「健康園區」,落實減碳農業及有機栽種;彰化縣長王惠美則希望能加入因應產業轉型升級與地方需求,期待中央早日通過由縣政府接管,活化明道校園,帶動彰南地區的發展。
王秀禾
2025-04-14 18:05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抗中保台竟成公衛知識才是最毒的洗腦
寶林茶室發生數起死亡和重症食安憾事後,經專家研判可能就是米酵菌酸所導致,就當整個醫療體系為此全力動員,甚至有搶救病患的醫師莫名其妙被告,此時公衛學者何美鄉發表看法,認為該菌源自於唐菖蒲伯克氏菌,而根據資料中國大陸以往發生類似事件,認為米酵菌酸來自對岸。隨後滿腦子政治意識者紛紛跟進,王浩宇說台灣本身也有此菌種,但是不含毒素,原來最美風景,包含台灣特有種細菌?同是醫師的基進黨成員吳欣岱,更稱該菌在中國大陸落地生根,難道國內發生了生化戰了嗎。
張勳慶
2024-04-07 06:10
新聞
國內
防「米酵菌酸」進入台灣生態鏈 何美鄉曝在中國已落地生根:從進口食品調查
寶林茶室中毒案陸續傳出死訊,對於死者的檢體中被驗出造成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29)日受訪時指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生長環境比較普通,主要存在植物、土壤等自然環境中,但只要潮濕溫暖就會滋生、產生毒素,呼籲應盡快找到來源,避免該菌種進入台灣植物鏈、生態鏈落地生根。
蔡翌暄
2024-03-30 08:30
新聞
國內
寶林茶室中毒疑案2死 專家揭可能禍首:若非食用巨量毒素,就是中劇毒
北市寶林茶室疑食品中毒案,累計多人就醫、2人死亡。疫調專家認為,這次算得上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仙人掌桿菌毒素、肉毒桿菌毒素及菇類都可能是釀禍凶手。
中央社
2024-03-27 16:17
評論
政治
專欄
孔令信觀點:陳建仁「專業的排除法」─排除民進黨不利因素
行政院長陳建仁列席立院備詢,一再強調執政黨是講科學與專業的。不過,陳揆顯然只會用「排除法」去排除不利執政黨的部分,而不是針對問題去解決問題。
孔令信
2024-02-27 06:40
風生活
國內
腸病毒71型疫苗最快7月自費接種!專家:兒童出現4症狀,須立即送醫
台灣正處腸病毒流行期,其中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5歲以下幼兒是重症高危險群。衛生福利部5月底將召開ACIP兒少疫苗工作小組,自費國產疫苗最快7月開打。
中央社
2023-05-20 05:12
風生活
國內
健康
第四波疫情來了,天選之人也難逃?專家揭原因,曝「4族群」要小心
新冠疫情確診數近日又逐步上升,根據疾管署本週二公佈的數據顯示,近7日每日新增154例本土確定病例,相較上週有上升跡象,而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更根據各項指標升溫指出,當前正進入式第四波疫情。對此,台灣流行病學專家、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疫情未來仍會持續發生,除小朋友、長輩外,本身體質不健康、有慢性病者也應該特別注意。
柴涵真
2023-05-20 00:07
新聞
政治
兩岸
前妻「被消失」撰回憶錄揭中共腐敗內幕 作者沈棟:台灣要再硬氣一點
前中國北京政協委員沈棟12日在台北舉辦「紅色賭盤」新書發表會,分享了書中如何揭發共產黨本質,並呼籲台灣人頭抬高一些、再硬氣一些。今周刊董事長謝金河、政略作家范疇、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前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等也親臨現場支持。
風傳媒綜合報導
2023-03-13 17:36
新聞
地方新聞
台北
《我們與疫的距離:抗COVID-19臺北群像》 用生命故事見證大疫下的時代
COVID-19世紀大疫無預警籠罩全球,疫情大流行下人類社會丕變,也令人們回望歷史。每一場與疫病驚心動魄的抗戰,既留下獨特的生活經驗與生命故事,也存在足以借鏡的啟示。臺北市立文獻館透過專家書寫、人物訪談及影像紀錄,集結成《我們與疫的距離:抗COVID-19臺北群像》專書,回顧臺灣百年抗疫史,呈現COVID-19疫情期間的集體記憶。
陳逸群
2023-02-20 20:20
新聞
政治
評價台灣近3年防疫成果「不錯」 何美鄉曝這點美中不足:對執政團隊很致命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接近3年,近來國際疫情有漸緩趨勢,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認為,綜合結果而言,台灣的防疫是不錯的,但她也認為,去年沒有發紓困金對執政團隊來說非常致命。
羅立邦
2023-01-15 16:40
新聞
政治
從新冠死亡率揪1驚人問題 何美鄉示警:這在消耗國家健保和競爭力
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延燒,回顧過去3年防疫數據,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指出,台灣50歲到65歲因新冠肺炎而病逝的死亡率不算低,換句話說就是台灣的慢性病發病率年齡下降,不管2024年誰當總統,都應該把這件事當成最重要的指標。
羅立邦
2023-01-15 16:20
新聞
國際
兩岸
中國大解封:年輕人「自願感染」安排生活,老年人「只能靠命」岌岌可危
過去一個月,中國防疫政策的突然逆轉導致了席捲全國的新冠感染潮。中國老人新冠疫苗加強針接種率不高,且疫苗選擇較為單一,如何防止老人感染,成為家家戶戶憂心的問題。特別對於農村家庭來說,在快速解封下,人們擔心藥物及醫療系統是否會不堪重負。
BBC News 中文
2023-01-11 02:00
風生活
健康
新冠肺炎》有效預防重症!醫師曝維生素D神奇效果,解密提升免疫力的關鍵
西班牙巴塞隆納有一家醫院(HospitaldelMar)把新冠病人分成實驗組(447人)與對照組(391人),所有病患除了接受當時醫療體系可以提供的最適當療法之外,實驗組還多添加了一個口服療方。
商周出版
2022-12-30 17:00
VIP
評論
兩岸
公共政策
專欄
名家專欄
林宗弘專欄:兩岸防疫終局 從「沒有名字的病」到反清零抗爭
在今年的十月底,何美鄉博士的《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新冠疫情,人類的奇幻之旅,終結與再出發》新書出版,我很榮幸受邀到新書發表會與談。在學術界,何美鄉研究員早已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台灣公共衛生與醫學學者,她最近受到台灣媒體與公眾注意,可能主要來自積極參與疫情期間對防疫的各種公共討論,給台灣民眾提供了不少官方之外的防疫知識。
林宗弘
2022-11-30 15:00
新聞
政治
回應中共二十大布局 蔡英文:在民主台灣,公民都有神聖的1票
民進黨26日召開中常會,會中邀請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以「中共二十大的人事布局」為題進行專案報告。民進黨發言人黃彩玲會後轉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裁示,如同蔡英文在今年國慶演講所強調,持續站穩「4個堅持」、持續強化「4大韌性」,就是台灣的立場。立場很堅定,就是國土主權不退讓、民主自由不妥協、兵戎相見絕對不是兩岸選項。
黃信維
2022-10-26 23:57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李念台觀點:台灣防疫好棒棒,其他國家就是爛?
日前許立民醫生在臉書上張貼了OECD(加新加坡)的疫情統計圖,並表示:
李念台
2022-10-13 14:50
VIP
公共政策
國內
調查
新新聞
揭開新冠肺炎死亡密碼,台灣竟輸高齡的日本,主因是這道跨不過的門檻
今年全台在Omicron侵襲下,迄今已有逾1萬名國人不幸死亡。為降低重症與死亡人數,政府不斷呼籲民眾踴躍接種疫苗,但事實上,面對百年大疫,除了疫苗接種、醫療資源可近性,年齡及肥胖也是兩個極為重要,且很難跨過的「死亡門檻」。專家表示,年齡難以逆轉,肥胖卻是可控的。無奈多數國人深陷美食誘惑,又不愛運動,最新調查成人過重與肥胖比率已突破50%,無疑是戰勝疫情的一大隱憂。
黃天如
2022-09-30 17:00
VIP
公共政策
國內
調查
新新聞
嬰幼兒疫苗覆蓋率各年齡層最低 面對BA.5專家提醒家長挑疫苗關鍵考量點
BA.5疫情急急如律令,惟嬰幼兒疫苗礙於人體臨床試驗、上市與到貨期程都最晚,眼看疫情再起,目前國內6個月齡至4歲嬰幼兒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僅約2成,在各年齡層中敬陪末座,令家長十分揪心。專家表示,嬰幼兒疫苗不能混打,已選定廠牌並接種第1劑疫苗的嬰幼兒,只能照著疫苗設計的間隔時間打下去;若還沒接種的嬰幼兒,則可優先考慮較快能夠完成完整接種的疫苗。
黃天如
2022-09-15 17:00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