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中國防疫政策的突然逆轉導致了席捲全國的新冠感染潮。中國老人新冠疫苗加強針接種率不高,且疫苗選擇較為單一,如何防止老人感染,成為家家戶戶憂心的問題。特別對於農村家庭來說,在快速解封下,人們擔心藥物及醫療系統是否會不堪重負。
但結束持續三年的嚴格防疫措施,則同樣有支持者。有中國年輕民眾告訴BBC,期盼解封能讓生活「恢復正常」。
美國史丹福大學兒科及健康政策教授王智弘告訴BBC說,面對未來疫情情勢,鑒於龐大的感染人數,中國應當「系統地收集關於新出現的病毒變體數據,以確保沒有新的變體比現有的變體構成更大的威脅。」
王智弘認為,中國政府還應該為新冠病毒病(COVID-19)患者凖備常規的退燒藥物以及有效的抗病毒藥物。面對新一代更有效的mRNA疫苗,北京或該嚴肅地審核其疫苗政策。
流行病學專家,臺灣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博士則說,分析中國新冠疫情,她認為是「挽不回的案例」。她在臉書發文分析,「現在唯一擔心的是新變異株……不過持續國際輿論(含WHO)的壓力還是有一些些效果,中國終於要提升了對病毒的基因序列的監測。」
公開報導顯示,目前在中國流行的新冠病毒絕對優勢毒株是奧密克戎BA.5.2和BF.7。衛生官員稱,在美國等地流行的XBB.1.5變異株「未在中國形成傳播優勢」。
BBC採訪了一些中國家庭及年輕民眾,瞭解他們對於快速解封的看法,一些家庭成員對於長者染疫表達了憂心。

「疫情還會再來的,對於老年人來說,就只能靠命了」
2022年12月,當陳先生85歲的老父親因感染新冠病倒時,他無法叫到救護車,也沒法讓父親就診。他們去了北京知名的朝陽醫院,在醫院被告知要麼去其他醫院試試,要麼坐在醫院走廊裡打點滴。
陳先生告訴BBC,「沒有床、沒有呼吸機、沒有醫療設備」。後來,家人設法在另一家醫院找到了一張床位給老人家,但這是通過一個特殊的聯繫人幫忙,那時老人家經出現了嚴重的肺部感染。老人現在已經康復,但陳先生憂心,若有二次感染可能要了父親的命。
他認為,這三年的新冠防控措施完全在浪費,是失敗的。放鬆得太快,沒有做好凖備,染疫人數太多了。「疫情還會再來的,對於老年人來說,就只能靠命了。」陳先生說。

「如果我有意安排感染時間,我可以確保假期期間康復」
北京迅速扭轉爭議性的「動態清零」政策,最後一步落在週日(1月8日)重新開放國際旅行邊界。隨著突然且全面地廢除大規模核酸檢測以及嚴格的防疫隔離,很多像陳先生這樣的家庭對未來保持高度謹慎的態度。
但一些中國年輕公民的感受截然不同。這些受訪者均不願具名。
有的人告訴BBC,他們是「自願」暴露在感染之下。在上海,一名27歲的程序員沒有接種任何疫苗,他說自己自願接觸到新冠病毒。
「因為我不想改變我的假期計劃。如果我有意安排感染時間,我可以確保假期期間康復,並且不會再次被感染。」 他告訴BBC。他承認沒有預料到染疫會引起肌肉痠痛,但表示症狀與自己預期的基本一致。 (相關報導: 矽盾變局》日韓入Chip4各懷鬼胎?韓媒為何批「美國掐住韓國脖子」 | 更多文章 )
另一位26歲的上海女士告訴記者,她刻意與抗原檢測陽性的朋友碰了面,「這樣我也可以被感染」。但她表示,康復過程很不容易:「我以為這會像感冒一樣,但更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