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川普的台灣牌─保護費、矽盾崩解與棋子宿命

馬斯克(右)與川普一起前往德州SpaceX基地。(美聯社)

2024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揭曉,唐納德·川普成功當選,這將是他繼2016年後的第二次進入白宮執政。他在選戰期間就對台灣釋放了一系列耐人尋味的信號,尤其是關於「保護費」的言論。他明言,如果美國要繼續保衛台灣,台灣必須支付巨額費用,並將美國比喻為保險公司。這話翻譯過來就是:美國能否防衛台灣,取決於台灣能否付得起錢。

更令人不安的是,川普進一步表態稱,中國攻打台灣,美國不會派兵,而是對中國商品課徵200%的關稅。言下之意是,美國的保護有一個價格上限,超過這個上限,台灣的安全就不是美國的優先事項。這些言論不僅對台灣提出了極具壓迫性的經濟要求,也將台灣的安全問題直接市場化,暴露了台灣在地緣政治中的脆弱地位。

川普政策對台灣的深層衝擊

1. 矽盾的崩解與「護國神山」的困境

川普上台後,勢必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施加更強大的控制壓力。台積電作為全球晶片製造的核心,可能被迫大幅增加在美國的投資,甚至必須將美國所需的晶片全數移至美國生產。這不僅讓台灣的「矽盾」效應大幅減弱,還可能讓台積電失去全球化的競爭優勢。護國神山屆時恐怕會淪為「剩山」,台灣的經濟支柱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2. 貿易關稅威脅與經濟壓力

台灣是美國第七大貿易夥伴,2023年台灣對美出口金額高達878億美元,貿易順差達480億美元。然而,川普以來一貫的關稅政策表明,這一經濟優勢可能成為台灣的巨大負擔。台灣出口美國的商品,很可能面臨高關稅威脅。過去川普曾毫不猶豫地對盟友日本和韓國施壓,要求增加貿易代價,如今台灣也難逃此震撼。屆時,台灣經濟恐怕將面臨雙重壓力:內部因防務費用增加而減少的國內資源,與外部因關稅增加而削弱的出口競爭力。

3. 台灣的棋子宿命與自主困境

川普雖強調台灣在美國亞太戰略中的重要性,但他的政策背後卻隱藏著另一種可能:當台灣不再是有效的「台灣牌」時,隨時可能被棄用。他曾說過「我們的目標是結束戰爭,而非發動戰爭」,也多次表態支持「一個中國政策」。這意味著,一旦美國無法從台灣問題中獲得足夠的戰略利益,台灣的價值恐怕將迅速下降,甚至淪為美中交易中的籌碼。

這樣的政策思路,清楚地揭示了台灣在川普外交中的地位:不是盟友,而是一枚工具。在他的眼中,台灣的命運始終圍繞著美國的利益而轉,絕非以台灣的存續與繁榮為核心。

歷史經驗與當下背景的警示

1. 冷戰經驗的反思

冷戰時期,美國對韓國與越南的軍事干預,雖在短期內穩定了地區局勢,但最終卻因美國自身利益調整而導致盟友陷入困境。越南戰爭的慘痛教訓,無疑提醒台灣,美國的支持並非無條件,也非無止境。

2. 日本與韓國的經驗借鑒

美國在駐日和駐韓軍事政策上,曾要求兩國分擔大量駐軍費用,並以此施壓加強美國的利益掌控。日本雖支付巨額駐軍費用,但仍然在外交和防務上受到美國的嚴重制約;韓國則在川普任期內,因駐韓美軍費用分歧與美國多次交惡。這些例子無不提醒台灣,川普的「保護費」政策背後,是進一步壓縮台灣外交與軍事自主權的隱患。

3. 中國的反制與風險升高

中國將川普的「保護費」言論解讀為美國對台政策的短期化和不穩定性。北京可能藉此加強對台灣的軍事威脅,或通過外交孤立與經濟封鎖,試圖削弱台灣內部的信心與凝聚力。台灣若未能妥善應對,可能陷入進退失據的危險境地。

 

結論與展望

川普的「保護費」論,揭示了台灣在美中對抗中的尷尬地位,也反映了美國外交政策的冷酷現實。台灣必須認清一個殘酷事實:無論美中如何競爭,台灣始終只是國際博弈中的棋子,而非主導者。

未來,台灣需重新審視自身的安全與經濟政策。一方面,應加強與其他國家(如歐盟、日本)的多邊合作,尋求更多元的國際支持;另一方面,也應以更積極的態度推進國防自主,減少對單一國家依賴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台灣需在內部凝聚共識,平衡經濟發展與安全需求,以免在國際局勢激變中淪為犧牲品。正如本文標題所言,川普的「保護費」政策與台灣牌的宿命提醒我們,真正的安全與尊嚴,必須靠自己爭取,而非寄希望於任何外力。 (相關報導: 張宮熊觀點:「築高牆、廣積糧」─川普2.0美債政策成敗關鍵 更多文章

*作者為清華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