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強勢回鍋,美中緊張情勢升高。因應地緣政治等風險,台商布局轉向「全球在地化」 (Glocalization),而人才是最大挑戰。巨大集團在匈牙利投資設廠,面臨缺工問題,最後只好遠從菲律賓聘用外勞因應;環球晶圓在丹麥與義大利投資設廠,完全信任當地團隊,沒有派任何台灣人,環球晶圓究竟怎麼做到的?
地緣政治、淨零碳排、傳染病、地震颱風等風險上揚,使得台商海外投資布局必須改變,從以往的全球化朝向全球在地化,亦即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環球晶圓為全球第三大晶圓製造商,在亞、美、歐洲等三大洲9個國家設置18座晶圓廠,全球員工逾7千人。由於半導體產業學習曲線很長,環球晶圓海外投資設廠最優先考量的是人才,環球晶圓在義大利、丹麥的晶圓廠共聘用1500位優秀人才,沒有任何台灣人,而當地團隊的表現令董事長徐秀蘭非常滿意。
徐秀蘭:布局全球在地化 以成本、效率換安全
徐秀蘭日前在「投資歐洲論壇」中分析,台商的新全球化布局,即全球在地化,有優點也有弱點,由於地緣政治等風險上揚,海外布局必須朝向全球在地化,好處是貼近客戶,提供比當地競爭者更即時的服務,這必須全球與當地的執行力都很強;而弱點則是因為工廠分散在各大洲,效率降低,成本上揚,這是用成本與效率換安全。
歐洲是巨大集團最大的市場。巨大集團早在1986年就赴荷蘭投資設廠。歐洲擁有乘騎自行車的文化,巨大集團董事長杜綉珍在「投資歐洲論壇」中指出,許多歐洲人以自行車為交通工具,也是運動、競技的重要項目,國際自行車比賽,幾乎都是歐洲車隊的天下,因此歐洲一直是巨大集團最重要的市場。
巨大集團經驗 杜綉珍:我們聘菲勞去匈牙利
因應川普第一任期掀起的貿易戰,巨大集團關閉中國一座工廠,轉移到匈牙利、越南設廠。2017年決定在匈牙利投資設廠,由於工廠用地底下發現有古蹟,必須特別處理,2020年工廠落成啟用,卻面臨缺工問題,最後遠從菲律賓聘用外勞,而且是曾經在台灣工作過的菲律賓勞工。為何最初的評估失準?杜綉珍坦承,當初曾考慮就近從烏克蘭、羅馬尼亞招募勞工,但還是不足,最後才聘用菲律賓外勞。

川普2.0與前一次最大不同是,川普揚言要全面提升關稅稅率10%,對中國的關稅則進一步拉高到60%。經濟學人智庫(EIU)在選舉前公布一項「川普風險指數」(Trump Risk Index),比較美國70個貿易夥伴,綜合貿易、國安與移民等因素,結果發現「川普風險指數」以墨西哥排名第一,其他包括德、巴拿馬、中國、日本等。這項調查顯示,受到衝擊的國家遍及美、歐與亞洲,也突顯企業布局全球在地化的重要性。
川普2.0將加速台商第二次國際化。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指出,台商第一次國際化從1990年代開始,當時大批台商赴中國投資,把產品賣到全世界。川普第一任期掀起美中貿易戰,大批台商進行供應鏈重組,台商投資中國的金額自2018年起逐漸下滑,與此同時,台商投資美國與歐洲的金額則大幅成長,其中半導體產業是主要因素,而台積電扮演關鍵力量。
隨著川普回鍋,連賢明預估,台商將進行第二次國際化,台商海外布局轉向全球在地化,透過分散投資,分散風險,就近服務客戶。台商第一次國際化,赴中國投資,主要考量是勞工、土地成本低廉;如今台商進行第二次國際化,赴歐美投資,布局全球在地化時,也面臨不同的挑戰,包括招攬人才、文化差異等。
以巨大集團為例,在川普第一任期時已放棄從中國行銷全球市場的計畫,因應川普2.0,杜綉珍表示,一旦歐洲與越南廠做得很成功,才會考慮去美國投資。
台商海外投資設廠 第一優先考量人才
台積電在美國、德國投資設廠,面臨嚴重的半導體人才荒,而環球晶圓在歐洲投資設廠,為丹麥、義大利第一座晶圓製造廠,完全信任當地團隊,沒有派一位台灣人,算是全球在地化的成功典範。至於巨大集團雖然早在1986年就到荷蘭投資設廠,但由於歐盟各國情況差異頗大,在荷蘭的投資設廠經驗與匈牙利完全不同,必須做好充份的準備,否則就會遭遇阻礙。巨大集團在匈牙利的經驗,值得台商借鏡。 (相關報導: 蔡薇怡觀點:歐洲經濟穩如泰山、還是沉睡不起? | 更多文章 )
*作者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