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風雲再起?路透社日前報導,川普(Donald Trump)團隊有意尋求與金正恩直接對話。東亞地緣局勢一直深受中美關係變化所左右,中國大陸冷戰史權威沈志華指出,中美關係從緩和走向建交,最後一道坎是談定了台灣問題;而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中國受到許多國家制裁,唯獨得到南韓力挺,不只替北京在國際穿梭遊說,還強化了兩國的經濟關係。
毛澤東為實現與美國和解,承認美軍是朝鮮半島安全的壓艙石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29日上午邀請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華,以「中美關係與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轉型」為題發表演講。沈志華將中共建政後的朝鮮半島政策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毛澤東時期、鄧小平掌權後到1984年,以及其後到1992年中國與南韓正式建交。他強調,如果沒有中美之間在檯面下的溝通商量,朝鮮問題很難往前推進。
沈志華從毛澤東時代談起,中國朝鮮政策變化的前提在於中美關係改變,而中美關係變化的前提則是1968年發生蘇聯一夕鎮壓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讓毛澤東體會到蘇聯對中國的安全上升到首要位置。毛澤東從安全策略出發,決定與美國和解,但在意識形態上陷入了自相矛盾的狀態,不願意放棄世界革命。
中美關係在這個時期實現緩和,主要是雙方達成的4點共識:第一,朝鮮半島必須維持和平穩定安全,中美在此問題的核心利益是一致的;第二,中美雙方都承認對方「小兄弟」的政治地位,為將來的打交道埋下伏筆;第三,雙方都要維護自己盟國的基本利益,但同時也要控制自己的「小兄弟」,保證不會出事;第四,中國承認美軍的存在,是朝鮮半島安全的「壓艙石」,此為最重要的一點。
1973年11月12日,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在北京與時任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握手。(美聯社)
沈志華指出,當時中國為了實現與美國和解,分別安撫了與阿爾巴尼亞、越南、北韓的關係,周恩來還專門為此去了一趟平壤,直接與金日成解釋。由於金日成早就想與美國建立關係,因此為日後「交叉承認」提供了契機。1973年11月周恩來最後跟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談妥了很多處理朝鮮半島的問題,結果毛澤東受到四人幫的蠱惑批判了周恩來,致使中美在1972年簽了《上海公報》後,雙方建交卻遲遲沒有推進,中韓關係也沒有進展。
鄧小平首要之務推動中美建交,雙方談判跨過台灣問題這道坎
文革結束後,鄧小平掌權。沈志華表示,這個時期中美關係的變化,對於北京而言已從策略問題變成了戰略問題,包括對內放棄階級鬥爭路線,改採經濟建設為主;改革開放對外首先是對美國開放,首要之務便是推動中美建交,雙方最大的障礙就是台灣問題。
(相關報導:
風評:新加坡的大實話,民進黨的小心眼
|
更多文章
)
中國強調美國必須從台灣撤軍,並廢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還得與台灣當局斷交等3項原則,而美方則以北京必須保證不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做為交換。鄧小平急著推動中美建交,美國也樂見其成,雙方跨過「台灣障礙」的方式,就是鄧小平表明「和平統一」,但不能寫進條約或聲明裡,否則等於鼓勵「台獨」,而季辛吉則表態保證不讓台灣獨立。後來美方提出一個方案,允許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以保證大陸與台灣軍事平衡,算是美國對台灣負了責任,鄧小平同意後便跨過了台灣問題這道坎。
1978年12月,時任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與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簽署美中建交公報。(美國國家檔案局NARA)
在此時期,中共表面上沒有鬆口要與南韓建交,但採取了「關門不上鎖」策略,以防止蘇聯和北韓在背後盯著。沈志華透過多個案例指出,當時南韓方面對於與中國建立關係非常積極,例如在加拿大舉行的手球賽,南韓運動員與中國隊決賽時一見面就要送花,令中國選手不知所措。在1982年之前,中韓關係如同盧泰愚所形容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中國對南韓態度逐漸改觀,從關門不上鎖發展到徹底敞開大門
1983年之後,一來是發生了「卓長仁劫機事件」,二來是北海艦隊魚雷快艇發生內訌,造成6死2傷,在海上漂到了南韓。韓方在前述兩個事件的處理態度,讓中國感到非常滿意。1984年7月,鄧小平便在內部指示,對韓政策從「關門不上鎖」調整為「開一個門縫」。
沈志華進一步舉例,1986年漢城(現稱首爾)亞運會,朝鮮和蘇聯鼓動所有亞洲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抵制,唯獨中國宣布要參加,對於強化中韓關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後到1988年,中韓之間從原先的間接貿易,已升溫到直接貿易。1988年的漢城奧運,則體現了中朝之間的距離開始拉開,中韓之間的距離便相對拉近。
南韓前總統盧泰愚任內舉辦的1988年漢城奧運。(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89年之後,大門徹底敞開了。」沈志華說明,這一年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美國、日本等國家經濟封鎖中國,使得中國的國際環境受到很大損害。然而,當時南韓執政的盧泰愚並未加入對中國的封鎖,甚至反而利用這個機會極大地擴大了中韓貿易,「投資額翻倍上升,真的是解救了中國」。
盧泰愚感動鄧小平促成建交,但中國也有內在驅力與經濟需求
更為關鍵的是,沈志華說,盧泰愚還給鄧小平寫了一封親筆信,表明南韓對中國的理解,願意替中國去做盟友的工作。盧泰愚真的找了美國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長,乃至於英國首相,替中國解釋其做法都是為了穩定和改革開放,此舉讓鄧小平非常感動。
沈志華解釋,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在盧泰愚任內與南韓建交,出於對他的個人信任,是很重要的因素。北京為此設計了與南韓建交的「3步走」策略:先是1990年跟南韓建立貿易代表處,其次是與美國商量,讓北韓和南韓同時加入聯合國,最後一步就是展開建交談判。沈志華補充,鄧小平並不想為了與南韓建交而得罪北韓,因此他一步步排除障礙,卻沒想到金日成在最後時刻搞了一個「無核騙局」,儘管中韓如期在1992年建交,但隔(1993)年就爆發了朝核危機。
回顧中美關係與對朝政策變化的歷史,沈志華總結,中國之所以改變對朝鮮半島的政策,表面上看似是南韓推著中國走,其實中國有著內在的驅動力與自身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經濟所需。此外,中國同時考量到政治安全的需要,以及突破西方封鎖,朝鮮半島諸多問題的逐步解決,便成為中美合作的基礎,從而奠定了冷戰後的六方會談。不過,在沈志華看來,在中美合作的情況下,朝鮮半島問題依舊難解,「中美合作搞了這麼多年,六方會談都解決不了問題,雖然朝鮮半島錯綜複雜與國際關係有很大的關連,但我的感覺還是朝鮮自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