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命運未卜:馬斯克力挺#EndTheFed,川普恐挑戰其獨立決策權

2024年10月23日,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在猶他州造勢。(美聯社)

川普(Donald Trump)即將重返白宮擔任總統,本就對聯準會(Federal Reserve)有非常多意見的他,日前更對外預示,上任後可能進行重大變革,但更多外媒與市場真正如今真正想問的是:在川普2.0執政下,聯準會是否還會繼續存在?這個說法並非作夢,來自猶他州的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麥克李(Mike Lee),就在社群上發布貼文,要求新政府「廢除聯準會」(#EndTheFed),此一激進言論、也獲得即將入閣的全球首富馬斯克(Elon Musk)轉發支持。

根據CNN報導,麥克李要求華府撤銷聯準會的發文,迄今為止累積超過2400萬人關注,轉發人數將近一萬次,該貼文經過馬斯克轉發後,額外又增加2400萬人關注,已經成為X平台上不可忽視的一個議題。麥克李在貼文中表示,「行政部門應由總統掌管,這也是美國憲法設計的架構,但如今聯準會卻是我們國家,偏離憲法的眾多例子之一,這也是我們應該終結聯準會的一個重要理由。」

廢除聯準會的聲音早就不是一次出現,前德州聯邦眾議員保羅(Ron Paul)曾以自由獨立人士身份競選總統,並在2009那一年、出版一本名為《終結聯準會》(End the Fed)的著作。時間回溯到今年6月,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馬西(Thomas Massie),前面發文的麥克李聯手提出相應提案,有意廢除國家央行,將其職責轉移至財政部之下。

全名「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Board of Governors)的聯準會,是美國負責管理央行體系的政府機構,該會負責監管12個聯邦準備銀行,幫助推行貨幣政策,所以經常能聽到,所謂「聯準會升降息」的宣告。下轄8個委員會,設有主席與數位理事,總統從理事中任命一名主席,聯準會主席任期四年,可以連任;理事也由總統任命、參院覆核確定,任期14年,現任主席是2018年上任至今的鮑爾(Jerome Powell)。

2024年7月31日,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在華盛頓埃克斯大樓舉行的記者會上發表演說。(AP)
2024年7月31日,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在華盛頓埃克斯大樓舉行的記者會上發表演說。(AP)

不過,深知聯準會重要性與影響力,川普本人迄今、都沒有公開支持「解散聯準會」的立場,即使鮑爾在選後被媒體問到,假如新總統要他辭職下台,是否會遵從命令時,這位財務老手很簡潔地回答不會後,他依然沒有明確透露,自己未來4年,究竟想怎麼「改變」聯準會,這一點確實引起眾多經濟學家與市場分析師憂慮。

挑戰聯準會的獨立性

就算不改變現有架構,川普那種頑固且不聽勸的風格,也讓外界擔心,重返白宮毫無連任壓力的他,會開始挑戰聯準會的獨立性。目前擺在眼前的一項重大政策,川普曾在8月公開「承諾」,當選後會大幅調降借貸利率,減輕一般民眾的負擔與壓力,但這個決定權,並不掌握在總統手中,而是必須由聯準會與央行設定。

過去超過70年以來,美國央行的職責是設定利率高低,以實現物價穩定和最大就業的雙重目標。而在此期間,國會也將確保聯準會作為一個獨立機構的權力,保護它不受任何政治干預。也正因為有這層保護,讓聯準會官員能做出、不一定受輿論或市場歡迎的利率變動,但此類決策可能在長期有助於國家經濟。

2024年9月18日。聯準會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出現在紐約證交所交易員MIchale Conlon身後的電視螢幕上。(AP)
2024年9月18日。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出現在紐約證交所交易員MIchale Conlon身後的電視螢幕上。(AP)

川普在競選期間多次公開提出,當選後會要求聯準會官員,在利率變動決策上,諮詢身為總統的他有什麼想法。這一點可能導致聯準會,被迫面臨政治壓力而維持較低利率,只為了滿足川普的「願望」,但此舉很可能重新讓美國面臨通膨問題。

此外,對鮑爾非常反感的川普,不斷表態要拔掉他的聯準會理事主席一職,但任期要到2026年才結束的鮑爾,律師出身的他,在選後受訪時向媒體表示,根據《聯邦儲備法》規定,央行官員只有在「有理由」的情況下才能被提前解雇,而這個理由在法律內文並沒有被明確定義,但如果只是單純政策立場分歧,應該不足以讓鮑爾被拔官。

試水溫

如果川普心中,真的認同要解散聯準會,拿走其原有的職權,2025年很可能是一個最佳時機。幾乎掌握聯邦參眾議院多數權力的共和黨,搭配6名由共和黨總統任命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川普2.0政府是有機會挑戰聯準會。 (相關報導: 聯準會可能暫停降息?美國最新CPI今晚出爐,就看通膨會不會意外升溫 更多文章

只不過,考量到聯準會影響甚廣,這種案件即便在前述這麼多優勢下,也可能不被最高法院接受,或甚至在國會階段,就遭到部份共和黨議員「倒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