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正式就任即將半年,兩岸關係與台灣內部政局呈現出戲劇性的變化。
兩岸關係方面,賴清德上任後立刻高調升級「兩國論」,屢次表態兩岸互不隸屬。大陸對賴清德毫無信任感,在沒有觀察期的情形下,便將賴定性為「不折不扣的台獨工作者與和平破壞者」和「數典忘祖 民族敗類」,並迅速採取強硬措施應對,除了中止部分ECFA,更是展開極具針對性的圍台軍演。而在台灣內部政治大戲同樣高潮迭起,賴清德黨內外的潛在對手鄭文燦與柯文哲因弊案疑雲雙雙落馬,震撼全台。台灣朝野之間幾乎在所有議題都存在摩擦,藍綠白博弈日趨激烈。
這半年來的巨變,是台灣「賴清德時代」到來的新現象,是賴清德對現實的戰略判斷與其強烈個人意志相互作用的產物,凸顯兩岸關係與台灣政治生態的深刻轉型已經開始。賴清德施政的主軸以及實現政治目標的思路全貌在這半年裡清晰顯現。
首先,整合內部力量與消除潛在對手成為必要之需。蔡英文時期民進黨諸派系呈現諸侯割據的局面,不僅施政問題叢生且埋下權力鬥爭的隱患。快速拿下黨內主要對手、蔡英文愛將鄭文燦和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反映出賴清德的兩個戰略考量:一是打破既有的政治平衡,通過強勢手段確立個人威信;二是為其未來的政治道路掃清障礙,特別是2028年的連任。隨著局勢變化,下一步需要「剉咧等」的應該是國民黨的盧秀燕與韓國瑜。
其次,「去中」更寬泛更徹底。本次大選40%的得票率以及年輕選票的大幅流失讓賴清德感到強烈的危機感。而其化解危機的方法,就是成為「蔡英文2.0」,除了用更激進方式衝擊大陸政治底線,其「去中」概念也全面擴大和升級。
兩岸的憲法都是一中憲法,賴清德的「去中」和兩岸互不隸屬論,是對兩岸憲法暨固有政治框架的雙重否定,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的共同排斥。雖然賴清德說過「中華民國是(台灣人)最大公約數」,但這個中華民國只是被賴清德閹割後的一個名稱而已。賴不唱中華民國國歌、無視光復節等行為,凸顯其真正意圖是要加速切割而非保留中華民國。他對在野黨的強硬態度與其說是政治鬥爭,不如說是對中華民國擁護者的全面宣戰。
除此之外,賴清德還持續在文化及種族等議題上「去中」,建起獨立於中華史觀的台獨史觀成為其主要政治任務。在總統競選時期賴清德就提出了「2個承諾、8項主張」的文化政見,謀求讓台灣人徹底從文化與精神層面與「中國」劃清界限,完成從台獨到「根」獨的深度操作。大幅刪減文言文、閩南語改台語、資助拍攝《零日攻擊》等具體案例紛紛出籠。
(相關報導:
風評:吳志中真心話,川普的大冒險
|
更多文章
)
電視劇《零日攻擊》,斥資新台幣2.3億元製作。(取自Facebook/零日攻擊 ZERO DAY)
再次,依賴美國更甚。2020年蔡英文藉由香港動亂成功連任並長期享受該政治紅利。無此「機遇」的賴清德借助美國的助力和在野黨分裂才能僥倖贏得2024,若想2028連任,賴清德加碼換取美國的背書與支持將極其重要。無論是購買大量武器,還是力促台積電赴美,這些都是配合美國在中美博弈中獲得戰略主動的必要之需。賴清德深知自己的定位,也知道要把這樣的台美關係充分利用下去,美國就不會放棄民進黨。隨著美國大選塵埃落定,美台之間的利益交換將進入新階段。面對美國拿出的清單,賴清德勢必全力配合。
以上三者互為關聯和支撐,相互循環彼此助力,是賴清德實踐自己政治藍圖的主要方式。其終極目標就是實現2028連任和民進黨的長期執政,完成實質台獨。
賴清德就任後的所作所為的確展現了極強的企圖心,其強勢的風格給台灣和兩岸之間帶來了一輪又一輪的政治風暴。但是這些風暴並沒有產生「清理」的作用,而是造成了混亂的局面。半年來台灣內外環境不僅沒有依照賴清德的「企圖心」演變,甚至是出現了反向的趨勢。民調逐漸走低看出台灣社會對賴氏風格的施政並不全然接受。賴清德的「企圖心」展現的越強,台灣的內外環境就越動蕩。賴清德和台灣之間正在形成一種「蹺蹺板」的關係。一系列新旧矛盾交錯衍生並持續激化。
政經矛盾
雖然鄭文燦事件讓賴清德在整合綠營過程中樹立了一定威信,但是這種威信更像是建立在恐嚇而非公平的基礎之上,因為事後證明賴清德的用人範圍和用人標準不僅圈子狹隘而且個人好惡十分明顯,任人唯親的作法導致利益再分配出現新的混亂。綠營既得利益者對賴清德產生陽奉陰違甚至抵觸報復的做法,短期內賴清德的多名愛將紛紛落馬就是內鬥升級的表現。賴清德只是形式上整合了綠營,蔡英文時期舊有的問題尚未解決,新問題已經叢生。
與此同時,在遲遲找不到關鍵證據後,檢調依舊延押柯文哲,但賴政府對證據明顯的超思雞蛋案、光電弊案卻高舉輕放。明顯的雙標對比讓台灣社會發覺賴清德的「打貪」其實就是選擇性的打擊對手,並非真的要解決貪腐問題。「柯文哲事件」已經是把雙刃劍,一旦柯文哲獲得喘息機會,甚至「無罪定讞」這把劍恐將極大傷及賴清德。
更嚴重的是,面對朝小野大的局面,賴清德不願放下身段展開協商,反而任性的頻頻采取大法官釋憲予以反擊,朝野惡鬥愈演愈烈。在去中華民國的大背景下,賴清德的強勢正在導致台灣陷入憲政危機,固有的政治體系面臨坍塌。
內外政治問題叢生的同時,固有的缺電、高房價、高物價、產業發展失衡、貧富差距加大等重大民生經濟問題越來越無解。這些都讓賴清德施政的壓力與阻力日增。
文化及社會矛盾
為了建立並強化台獨史觀為民進黨長期執政鋪路,賴清德急欲推動台灣社會的全面去中。但是這種做法已經和台灣的文化生態產生了巨大的摩擦。
近期大陸3A電遊黑神話悟空與劉德華演唱會雙雙成為了綠營眼中的「統戰」對象並進行了攻擊,但均產生了反效果。特別是劉德華演唱會幾乎成為了綠營個別人物的翻車現場。這從另一個角度凸顯賴清德「去中」面臨的新困境。
台灣與大陸漢族人口均佔主體,兩岸同文同種是客觀事實,雖然歷次調查顯示台灣社會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度逐年下降,但這是長期政治鬥爭的後果,而不是台灣人自我剝離中華文化的結果。無論是「中國」還是「祖國」,都是一個廣泛的概念,雖然含有政治因素,但它們更包括地理、文化、宗教、血緣、歷史、情感等多種元素。台灣社會本來就是天然的中華文化重鎮,近現代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文學藝術人才,創作了數不勝數的飽含中華文化、享譽全球華人世界的佳作。
(相關報導:
風評:吳志中真心話,川普的大冒險
|
更多文章
)
如今,賴清德的「去中」已經升級,開始從政治向其它層面延伸,即要求台灣人政治上不做中國人,文化精神信仰上同樣不能做「中國人」。驅動這種變化的力量就是「仇中」,其實就是仇視與大陸有關、同時在台灣產生影響力的各種事物和人。除了「黑神話」和「中國人(歌曲)」,還有螺螄粉、黃飛紅花生、宗親聯誼、宗廟交流等。依照賴清德的標準,政治與文化的共同獨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台灣人」。
中國首款3A(高成本、高規模、高品質)單機遊戲《黑神話:悟空》8月20日全球同步發售後,引起熱議。(取自遊戲科學官網)
但是事實上,賴清德的去中只是加速了台灣在中華文化產業上的衰落,並沒有減弱中華文化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大陸影視劇、音樂等在台灣的流行,是其文化市場發競爭展的結果,在台灣產生影響力源於兩岸人民共同的文化審美與共鳴頻率,同時也是大陸文化發展而台灣文化相對走弱所致。只要兩岸人民都還在寫中國字 說中國話 有共同信仰,在一個通聯的世界裡,再多的阻礙都阻擋不了未來會有更多的「黑神話」「中國人(歌曲)」事件出現。如果民進黨處處時時都以「統戰」來定義這種現象,恐將陷入疲於奔命且自討苦吃的境地。
尤為擔心的是,賴清德文化去中的「夢想」甚至會變成一場台灣的文化災難。
「文化去中」將導致台灣社會對中華文化理解與接受碎片化並出現文化傳承的斷層,公民文化素養日益淺層化,藝術創作的自我閹割讓台灣不僅不再是華人文化的主流陣地而且也讓台灣文化產業日趨衰敗。同時,台灣在中華文化陣地上的撤退反倒加速了大陸文化在台灣的倒灌與傳播。這顯然與賴清德的初衷形成了巨大反差。用短期的政治手段強行改變社會文化歸屬和精神內核,不僅違背人性也會導致社會價值觀混亂。今天台灣社會的日益對立與內耗就是包容度和自信弱化的一種體現。長遠來看更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並影響經濟的佈局發展。
兩岸矛盾
賴清德衝撞的性格不僅體現在朝野鬥爭,也體現在在兩岸關係方面。在「互不隸屬,祖國論」「永遠不簽署和平協議」等言論衝擊下,兩岸本已冰凍的關係繼續探底,惡化的態勢從量變加速向質變推進。大陸一系列推進統一的行動正在與賴清德的實質台獨無限接近中,美國大選落幕讓中美博弈進入新階段,台灣也隨時會走上衝突的最前線!兩岸正式攤牌的「最後一根稻草」已經隱約可見。
中美博弈和蔡英文執政以來,大陸已經為潛在可能的衝突做著全方位的準備,特別是軍事準備。相對於大陸的戰機倍增、戰艦「下餃子」、「東風」提速,台灣的軍事準備顯得頗為兒戲。巨資購買的美國武器遲遲不到位,自研裝備進展緩慢,軍人數量逐年減少,國軍訓練明顯不足,公廟成為彈藥庫、四十萬「可恃民力」與黑熊部隊成為重要補充。
在兩岸軍力完全不對稱的局面下,賴清德的「自信」充滿了冒險主義與機會主義。而台灣的未來也在這兩個主義的並行中變得越來越不可測。
黨內派系鬥爭暗潮洶湧,朝野和解無望,經濟頑疾難解,兩岸危機四伏,美國予取予求,台灣國不存在,中華民國認同度降低,社會身份認同混亂,特別是台灣人完全無法在文化和精神層面達到賴清德「去中」的標準。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源於「台獨金孫」政治認知與判斷和台灣、兩岸及國際現實產生了巨大的落差,其結果就是賴清德執政施力越大,台灣就越不穩定。其政治願景與和現實環境越來越不相容,變得越來越失控。
經歷了蔡英文的八年執政之後,台灣在賴清德時期會走向哪裡?繁雜的矛盾在賴清德近乎偏執的台獨理念下如何演繹?未來三年多賴清德會把台灣帶往何處,台灣跟的上賴清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