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看人口報告,勞保基金靠撥補難永續終將破產

勞動部長何佩珊說撥補也是改革、永續,但人口推估報告顯示撥補難補人口結構惡化帶來的大黑洞。(資料照片,劉偉宏攝)

3年一次的勞保基金精算報告明年初公佈,因政府撥補加上基金績效好轉,破產時間預估會延後,勞動部應該可以鬆一口氣。

但看看上周國發會公布的人口推估報告帶來的壞消息,勞保基金的破產壓力恐怕要再多添幾分,基金真能靠政府撥補支撐得到「永續」嗎?

上次勞保基金精算報告的「基金大限」是2028年,預估該年基金就要破產。勞保是全台人數最龐大的保險,涉及在保或已退休領年金的勞工超過千萬人以上,如果破產當然對社會造成鉅大衝擊。但一般民眾對此相當無感,大體上應該是覺得反正政府會救、不會讓基金倒。

這幾年的情況與發展確實如此,政府每年撥補數百到上千億元挹注基金,已撥補加上準備撥補的經費,從2020年至2025年累計將達3870億元,單是2024年撥補金額就高達1300億元,明年(2025年)撥補金額同樣高達1300億元。今年6月基金水位已破新高,高達1兆900億元;而基金到9月時賺超過千億元以上,整體勞動基金大賺了9182億,原來的困窘、破產風險似乎不再有。

勞動部強調:「撥補絕對有正面幫助,且是可確保基金永續發展最有效益的方式」。

這句話並沒錯,一直到看到國發會的人口推估報告後,這句話的真確性才受到動搖,而且必然動搖。

先簡單說為什麼勞保基金財務出問題,而且已經到不作任何改變必然破產的程度。先談勞保基金財務問題,這是一個如果不作任何改變情況下,財務必然日益惡化、註定要走上破產一途的基金。從2017年以來已連續7出出現赤字,給付金額高於保費收入。以去年為例,保費收入為4,761億元,給付金額5,207億元,赤字446億元,是7年來次高。

最關鍵的是:這種情況只會惡化、不能改善。台灣勞動市場正進入戰後嬰兒潮那一代的退休高峰期,例如2022年勞工退休人數高達10.4萬人,已經是近15年新高;主計總處預估台灣要迎來史上最大的退休潮;依照內政部的一份預測,未來10年約有378萬人將陸續退休,但新增工作年齡人口僅181萬多人。這是現實人口結構的結果,基本上毫無改變的可能。

而勞保基金的財務收入面基本上是靠勞工繳交的保費,當退休潮出現、從因少子化讓新增投保勞工越來越少,從財務面看,就是未來領錢的人越來越多、繳費的人越來越少。而退休者又多選擇領取年金,以65歲退休、平均年齡80-84歲計,平均領取15-20年以上。不必多想、也不必精算都可看出,這種人口結構造成的財務情況是不能持續的,保費收入追不上給付的增加、且差距越來越大,最終毫無疑問的要走上破產。

這就是為什麼這幾年政府年年撥補,總預算中都編列經費挹注基金、且金額越編越多,外界也明顯看到基金靠政府「續命」的效果出現。

對任何政府與官員而言,絕對不能讓勞保基金破產,應該是屬於「不證自明」的結論,因為牽涉太多勞工權益;再來是勞保年金改革,因為年金改革無一例外是「砍給付、增費率」,在政治與選票上極度不討喜,從政治觀點看不碰年改應該也是「不證自明」。 (相關報導: 呂紹煒專欄:人口浪潮下台灣註定的衰弱 更多文章

因此可以有的選擇就剩下撥補,在總預算中編列經費挹注基金,民眾不會有被剝奪感,勞保基金可持續運作,每年無論是一或二千億元的撥補,就當成一筆固定的社福支出亦無不可,勞動部說的基金「永續」似乎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