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統獨議題長期以來成為藍綠兩黨激烈爭執的主題。雖然民進黨與國民黨都主張「維持現狀」,但實際上卻不斷在統獨問題上煽動情緒,爭取選票。這種對立並未為人民帶來實質利益,反而像兩組「義和團」相互較量,誰勝誰敗,對台灣的前景並無助益。
台灣未來的命運不僅取決於外在的國際大環境,還在於我們能否增強自身的生存實力。藍綠兩黨應該回顧蔣經國時期,如何在險峻的外部環境中自立自強。
蔣經國的務實與轉化:把壞事變好事
中華民國自1970年代開始被國際社會邊緣化,而到如今又重新受到世界的矚目。這一過程主要得益於兩點:一是美中從和解合作轉為對抗博弈;二是台灣在科技和經濟實力上的發展,尤其是在半導體產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時,當時的兩蔣父子都竭盡全力阻擋這個結果的發生,但都無能為力。不過,蔣經國做了些他能做的事。
蔣經國定下了沉重的國家方針,「國家首重自立自強,自助人助,求來的雨不會太大」。他在1970年代推動十項建設,並在1980年創辦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聯電。從1978到1985年間,他成功建成完工三座核能電廠,發電並網。
蔣經國雖然曾是白色恐怖的主導者,但其經濟建設和國家發展策略至今受到廣泛肯定,連蔡英文、賴清德也公開讚賞他務實的政治風範。
1972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時,台灣GDP為79.89億美元;至1988年去世,GDP成長到1219.35億美元。如今台灣在全球經濟體中排名第20位上下。蔣經國當年為台灣奠定的經濟基礎、核電廠建設等,確保了40年來經濟發展平台,和電力供應保障無缺。
1979年台美斷交時,台灣的GDP僅337.61億美元,國際地位也顯得可有可無。然而如今台灣的GDP已達7560億美元,不僅經濟體排名第20位,也成為美國重要的經濟夥伴。台灣定期進行大額軍購(如華航購入24架波音787),且美國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台積電超過20%的股份,獲得穩定分紅。台積電的前十大客戶中,有八家是美國企業,包括Apple、AMD、NVIDIA等。
台灣人民懷念蔣經國,並不僅因他的親民作風,更因他讓台灣人口袋有錢,使台灣能在國際舞台上自信地抬頭挺胸。人民窮弱,自然容易被外部力量擾亂收買。
統獨之爭:「情感國家」與「憲法國家」的對立
藍綠對立的根源在於「情感國家」和「憲法國家」認知上的差異。國民黨在統獨論戰中以「憲政專家」自居,堅持台灣是「中華民國」,並批評綠營官員的言論為「違憲」或「台獨主張」。然而,「台灣不是一個國家」的說法觸痛了不少台灣人的情感。多數台灣人認為,台灣在心理上是一個國家,這不僅僅是法律上的認定,而是心中「情感上的國家」。
(相關報導:
風評:罷樑啟示錄─賴清德要讓四年深陷「大罷免潮」嗎?
|
更多文章
)
民進黨則主打「情感國家」牌,以台灣主體意識吸引選民,塑造「台灣優先」形象,與選民在情感上建立連結。這使得「台灣」在選民心理上超越了法理上的「中華民國」,尤其受到年輕選民的認同。而國民黨的憲法論述難以打動選民,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顯得冷硬無趣。
「台灣派」與「民國派」的穩定結構:6比4
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民意調查,2023年底,認同自己為「台灣人」的比率為61.7%,近四年都維持在六成以上,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為34.4%。最近三次總統選舉中,國民黨得票率分別為2016年朱立倫31.04%、2020年韓國瑜38.61%、2024年侯友宜33.5%。由此可見,台灣派與民國派的結構穩定在6比4。
民進黨憑藉「台灣派」情感支持基礎,不斷強化台灣主體意識。而國民黨若想突破4成的「天花板」,需要在情感上與選民建立連結,並且推動真正的「本土化」。
國民黨的挑戰:突破本土化與情感連結
國民黨若要打破僵局,應尋求在「情感國家」與「憲法國家」間找到交集。蔣介石在台時已推動本土化政策,1970年代蔣經國更大力提拔本土人士。然而黨內的深藍勢力至今仍掌握話語權,對本土藍派存有懷疑和不信任。國民黨應給本土人士公平發展機會,以尊重「台灣優先」意識來爭取台灣派選民的支持。
維持現狀: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之道
在統獨問題上,政大選研中心長期追蹤調查,台灣人民支持「廣義維持現狀」的比例超過八成。從1994年的71.9%增至2023年的88.8%,「維持現狀」成為台灣的最大共識。這不僅是口號,更是一種智慧。台灣應在不統不獨的基礎上,靈活應對國際變局,維持現狀是一種動態平衡,讓台灣在兩岸和國際舞台上靈活發展。
擺脫「義和團式」對立,尋求歷史和解共識
藍綠雙方若要擺脫「義和團式」對立,需從意識形態爭論中解脫,轉向經濟、民生和國際議題。民調顯示,台灣派與民國派之間存在交集,國民黨應將這部分選民轉化為支持者,打破意識形態限制,爭取更大的競選優勢。
統獨及國家認同成為為台灣的難題,其根本在於內部對歷史認知的嚴重分歧,尤其在「台灣派」與「民國派」之間,對台灣被殖民的歷史形成不同視角,例如:「抗日戰爭」、1945被「光復」還是被「接受」、以及「皇民身份」的理解等。
首先,在抗日戰爭的看法上,「民國派」視這場戰爭為中華民族對抗侵略的光榮勝利,並以此為榮;而「台灣派」則認為這段歷史充滿矛盾,許多台灣人以日本臣民身份參戰,甚至有數萬人為日本犧牲。因此,對台灣派而言,這場「抗日勝利」並非全然光榮,反而帶有複雜的歷史記憶。
其次,1949年10月25日,日軍在台北公會堂,向蔣介石派來的國軍將領投降,舉辦了受降儀式。「民國派」將這一天視為台灣回歸中華民國的歷史時刻,象徵台灣的「光復」;但「台灣派」中有些人認為,這只是換了一個新的統治者,從日本轉為國民黨政府,並不完全符合「回到祖國」的定義,對他們而言,更像是從殖民統治轉換到另一外來政權。若說「祖國」,應該是1895把台灣割棄的「大清帝國」才是。
(相關報導:
風評:罷樑啟示錄─賴清德要讓四年深陷「大罷免潮」嗎?
|
更多文章
)
最後,關於「皇民身份」的認同,「民國派」通常譏笑那些接受或不以皇民身份為恥的台灣人,視其為屈辱象徵;而「台灣派」則認為,成為「皇民」是大清帝國無力保護下的歷史產物,是無奈之選。他們甚至反問「民國派」,大清帝國曾統治漢人兩百多年,漢人當時同樣適應了清朝統治,並未全然反抗。如今大家還愛看清朝宮廷劇,不以整個民族被奴役的歷史為恥。
這三個例子展現出台灣內部的歷史認知分歧,凸顯台灣派與民國派在歷史記憶與身份認同上的差異,這些差異影響了兩岸關係在台灣的討論,也成為難以化解的分歧根源。若無相互尊重,且不願意理解對方因歷史經歷不同而產生的。
結語:自由獨立與厚植國力
台灣的統獨議題本是難以解決的困局,然而,若藍綠能放下意識形態對立,便能從中解放。以老子「大象無形,無形勝有形,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擁抱現狀,台灣可以專注於經濟與社會發展,在國際舞台上爭取更大的發言權。唯有如此,台灣才能擺脫統獨羈絆,成為真正穩定且具競爭力的國家。
必須以史為鑒,繼續反思、檢討、審判兩蔣的缺失和罪責。但是也要認真對待和認識,蔣介石、蔣經國對台灣的歷史作用。
蔣介石和中華民國政府播韆來台,台灣再也不是一個外部政權,管轄和治理範圍的「之一」,而是「唯一」。不再是邊陲和附屬,而是「中心」和「全部」。400年來,台灣這片土地,第一次發生了這樣的「突變」。土地和民國政權合二為一,有了第一級的政治主體性。
從主政中國大陸,再到領導台灣,蔣介石始終堅持國家人民之集體,要擁有「自由獨立」,而非受他人左右和壓迫。一個國家若無獨立主體性,必然受制於外力,難以走出自己的最佳道路。
蔣介石的國家主體性思想,應該受到國民黨、民進黨追隨和仿效。藍綠皆應具備自尊自信,維護台灣的自主性,拒絕成為他國棋子,以保障台灣的長久利益。
當然,自尊自信自主要建立在堅強實力的基礎上。而這一點就要向蔣經國好好學習,如何務實踏實地「好好做事」,就像本文前面所揭示的那樣。蔣經國在最艱困的事情,心中不懼窗外事,一心一意發展經濟,使台灣實力得以厚植,國家增長生存韌性。讓人民生活富裕,增添自信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