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自欺欺人兼不打自招的深度節能計劃

政府要推深度節能運動,效果可議、卻又變相承認缺電的事實。(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政府發起一場「深度節能」的活動,說要拚2027年省下206億度電。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兼不打自招的政治騙術。

上周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2場會議登場,總統賴清德說「最好的能源是節能」,強調多節約一分能源,就可以多減少一分碳。經濟部則在會中報告「深度節能推動進展」,提出政府推動深度節能行動方案3階段,包括由10大公營機關先行示範、9大部會與附屬單位跟上、邀集企業參與,同時搭配補助住宅家電汰換為一級能效電器等,喊出2027年節省206億度電的目標。

推動節能減碳、節約用電,相較毫無節制、拚命擴張供電設施,聽起來毫無疑問是更正確、更「治本」的作法。只是落實到實務面上,如果想藉此減少增加電力供給,大概就不必太期待了,因為無論是個人、家庭、到機關、企業,用電多寡大小受到政府推多少節能計劃影響者少,受本身需求與價格的影響大。

談到節能省電,最常被引用的案例是十多年前、韓國首爾的「省下一座核電廠」運動的成功,不過,首爾的這個運動,除了一般觀念中的「省電」外,更多的是增加市內的再生能源、提升城市能源自給率,因此倡導社區興建供社區使用的光電等。

拿台灣的情況來相比,以增加再生能源而言,這幾年政府亂搞如大躍進般的推動綠電,早已把許多不該種電的土地都用上了,想靠民眾自發種電的如屋頂光電,推動、倡導、鼓勵多年,顯然成效有限,增長空間大概接近極限了;以補助節能家電為例,這個活動己推出多年,那些早已換成節能家電者,即使新家電節能效果更佳,也不會有任何誘因再換。至於訴諸「道德」的節能減碳省電等,更是數十年如一日的提倡,台電早就有用戶用電量如低於上期可以打折的作法。

結果呢?台灣用電多年來一直是每年穩定增加,如果增加幅度降低甚至微幅,不必懷疑,一定是當年經濟成長率低甚或衰退、產業工業用電減少所致,絕對與政府發動什麼偉大的深度省電、深度節能有關。更何況以「邊際效益遞減」的法則看,搞了這麼多年的節能、推綠電後,再要能其中榨取出效益的機率越來越低了,即使名稱加上「深度」兩個字亦難例外。

只要經濟繼續成長、產業持續發展、民眾生活品質要再提高,用電需求就是一直增加,「深度節電」不會改變此趨勢,其節電效果也必然不如電價調漲。回頭再看首爾「節省一個核電廠」運動,到今日大手筆增加核電,是不是該有點啟示?

再談一個比較「搞笑」的點。從2015年總統大選競選時期開始一直到今日,綠營 一而再再而三告訴民眾與社會的就是:(即使廢核)供電充裕穩定;連幾次全台大停電、夏天備轉容量率掉到1-2%左右、台電調度過得去到處求用電大戶少用電,綠營都咬牙嘴硬,絕對不承認有缺電之虞。

但此番由總統率領、經濟部要如此敲鑼打鼓說要大推「深度節能」,是不是、或算不算變相的承認供電不穩定甚至不足的問題與風險了?

其實,真要專業的看,台灣「可以沒有缺電問題」,說白了,只要政府「敢」一點,拚命增加火力發電機組,台灣在財務能力上也有能力,供電不會不足。現在政府也確實如此作,到處增加新的火電機組、中火建氣電機組卻怎麼也不肯拆除舊煤電機組,還有三不五時傳出的「發黑電」(把停用除役的機組偷偷又發電併聯)。

但問題是這種作法不利減碳,即使是用綠營口中「乾淨」的天然氣發電,其碳排與污染只是較煤電低,比綠電、核電還是高出N倍。台灣已經是全球減碳的劣等生,在國外NGO的評比中,年年減碳成績排名多在倒數5名以內。綠電推動速度不如預期、能占比例有其局限、更兼其不穩定特性,火電終究成為台灣發電主力。賴政府想以深度節能化解這個問題,難矣哉。

這次氣候變遷委員會中,賴清德也提出要重新設定2032年更積極減碳新目標,被外界批為只是重新包裝的「話術」。

從綠營的能源政策出發看,這句「話術」的評價算是適當又公允。綠營為了達到全面廢核、非核家園的神主牌,其結果是讓台灣火力發電占比越來越高,這肯定不利減碳。國外所有國家建設與增加的綠電,都是用來取代化石燃料的火電,只有台灣是用綠電取代低碳的核電。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就曾多次批評,指民進黨政府說2050年達成淨零,根本是騙人、註定無法達成,「政府欺騙大家,對不起下一代」。 (相關報導: 非核家園非民進黨意識形態?黃揚明酸賴總統打臉賴主席:先說服自己人吧 更多文章

賴政府推動「深度節能運動」,其實就是針對錯誤的能源政策,一聲無力又無效的吶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