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卓榮泰接受外媒彭博專訪時說,對採用新核能技術持「開放態度」,外界認為代表綠營要檢討反核立場。不過,這番話其實藏了太多貓膩,大概率又是以此「忽悠」民眾。
而如果代表要以新技術建核電,那情況更慘,代表台灣平白損失上兆元,只為圓民進黨的非核家園夢、及為其脫身藉口支付代價。
卓榮泰在專訪中表示,「希望台灣也能跟上全球趨勢和新的核能技術」,對採用新核能技術因應半導體製造商激增的電力需求,「政府態度非常開放」;只要對核安、核廢料有高度共識,都可討論。此外,他也要求留任已除役的核電廠員工,以因應未來任何可能的修法。彭博解讀說這是民進黨政府檢討過去反核立場最明確的表態,而國內媒體也認為代表綠營反核鬆動。
這種解讀的對錯猶待時間證明,但從過往歷史看,這些話多是「話術」居多,說真代表就要檢討、甚至改變反核、廢核政策,也許是「想太多」了。
以卓榮泰說的「只要台灣內部對於核能安全達到共識,對於核廢料的處理得到好的方向與保證,大家有高度的共識,我們可以公開討論」的話而言,狀似開放、開明,其實全部是廢話,而且是早已說過多次的廢話。
大概不會有人承認自己反核、主張廢核是純然的一種意識型態,必然舉出種種理由,而最常用的就是核安無法百分之百保證、核廢料無法處理這2大理由。
但從科學上來說,核安再怎麼注意、有多少層的安全防護,發生核安機率無論是誇大的24%,或是可能低估的百萬分之一,都不會到達到所謂的「核安百分之百」,更何況到那個地步才算是核安出問題,也有不同定義看法。但對支持核電者而言,全球數百座反應爐持續運作數十年,安全可控應無虞。
至於核廢料的處理,在反核與支持核電者之間,更是永遠的兩條平行線─反核者堅持核廢料無法處理、遺禍萬年;支持核電者認為早已有妥善處理方式,甚至核廢料可成為精煉後再使用的能源,台灣核廢料的處理既是商業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所以,卓榮泰說核安確保、核廢料處理「有高度共識」後可討論核電,是不是有說等於沒說、讓一切回到原點的廢話?
至於說對新核能技術「政府態度非常開放」,其實,這話也不新;總統賴清德在氣候變遷委員會中就說,「政府不排除任何有助於淨零的能源方案,包括未來新的先進的核能技術」,因此卓榮泰這番話毫無新意、只是遵循賴先前的說法,而顯然沒有人認為賴的話代表反核政策改變,因為賴也為此加上但書:面對新的核能技術,要先取得社會共識,「來妥善解決核安、核廢料,以及法制面等諸多問題」,所以,又回到核安、核廢料這個圈圈中了。
從整個脈絡看,卓對核電的說法,既缺乏新意、更看不出民進黨反核、廢核政策改變的意向。
反而是如果這代表民進黨反核立場改變、要以「新核能技術」建新的核電廠,那就代表台灣民眾為了民進黨的神主牌,浪費虛耗超過1兆元。
卓榮泰口中「採開放態度」的新核能技術,以目前全球的核電技術與發展而言,大概不外乎就是指核融合技術、與小型核電廠(模組化反應爐)(SMR)。
核融合技術可視為「天邊彩霞」,核分裂與核融合技術同樣在二戰前後出現,但最後只有核分裂成功商業化,就是現在的核能發電,核融合經過70多年仍屬「實驗室技術」未能商業化,未來亦不可能短期商業化成熟。例如,即使近年各國加速推動,但最被寄予厚望、由35國合力建造的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首度完整測試預估要在2039年以後。
務實的說,台灣不必寄希望於核融合,因為遙遙無期,更不可能解決緊迫的台灣電力供給問題。
至於SMR雖然已經有在興建中的商業化計劃,但實際上,SMR所謂的「更安全」主要是因為「小型化」、散熱較低所致,並不是在技術上有大突破帶來更安全。事實上,依照那些反核人的標準,SMR的核安與核廢料問題與現在的核電廠並無不同,更何況建更多SMR同樣會增加風險。反核者應該不會接受「一縣市一核電(SMR)」可提高核安吧?
所以,其實一切又回到原點。如果民進黨能接受SMR等所謂「新核能技術」,其實也該接受現在的核電廠。但民進黨堅持讓現有核電廠除役、報廢,卻又因供電現實而接受蓋「新技術核電廠」,其實只是為了實現神主牌又保住顏面罷了。
但台灣民眾卻要為此付出上兆元的代價。如果不是民進黨拿非核家園來折騰,核一到核四都能延役與啟用,這從歐美日核電廠紛紛延役可看出延役的合理與必要性。如以核四近3000億元來估算,台灣要再蓋出與原來核一至四廠相同發電量的核電廠,至少要再花費1兆元以上。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AI太吃電!亞馬遜砸5億美元「擁核」,跟上微軟、Google腳步進軍核電領域 | 更多文章 )
民眾或可捫心自問: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