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戰爭打超過1年,台灣作家、藝術家陳俞安難忘在以色列經歷戰爭初期的經驗,這1年來仍往返以色列觀察當地情況,並透過藝術設計畫作「和平」,展現以色列人籠罩在憂傷情緒下,依舊堅定生活與工作,最大的心願就是所有人質早日平安回家。
「和平」正在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主辦的「再一次,看見希望之光」藝術展展出,在眾多以色列藝術家作品中,陳俞安的作品備受矚目。陳俞安接受《風傳媒》專訪時說:「畫作主角是一個9個月大就被哈瑪斯(Hamas)綁架的嬰兒,至今都沒法返回以色列,畫作上的希伯來文是『和平』,代表我與以色列民眾衷心希望寶寶能夠早日安全返家。」

戰爭爆發初期,親眼見證以色列人團結
事實上,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越過以色列邊境,發動恐怖攻擊,造成約1200人死亡,綁架250位人質,引爆以哈戰爭時,陳俞安就在以色列。
陳俞安回憶道,「2023年10月7日早上一起床,看到手機有許多朋友發來的訊息,警告很危險不要出門,馬上又聽到防空警報,趕緊出門與鄰居躲防空洞,當時真的太清楚發生什麼事,以為是以往的短暫空襲警報。戰爭第二天,我就很清楚以哈戰爭爆發,緊張的氛圍前往未見,也見識到以色列民眾可以放下過去對政府不滿意見,團結發聲要求政府營救遭到哈瑪斯綁架的人質,針對政府發出的徵兵、後勤補給作業要求,義無反顧參加、沒人會找工作、生活不便等理由拖延。」

陳俞安說:「儘管爆發戰爭,以色列網路仍很暢通,我透過社群平台貼文、照片與影片向台灣親友報平安外,也希望大家看到我對此刻以色列的紀錄。戰爭爆發約2周情勢更加緊張下,我就回台灣了。」
陳俞安指出,今年7月再到以色列,發現街上已沒有遭到空襲、爆破的痕跡,許多街頭藝術裝置或照片,都呈現出民眾對於戰爭持續進行的沉重心情,並祈禱戰爭早日結束的意念。
《風傳媒》記者好奇,「為何對以色列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在戰亂時期,仍願意多次往返?」陳俞安表示,第一次到以色列是跟團旅遊,10天內就被以色列獨特文化、風土深深吸引,強烈好奇心驅使下,不僅在2017到2018年間透過國際交換學生機會到此就讀,還自費找到以色列線上課程學希伯來文。
以色列所見所聞,猶太、阿拉伯人多和平共處
在以色列累計待3年時間內,陳俞安除了就學、生活,以及透過旅遊深度觀察當地人生活與想法,回台後出版了《勇闖以色列》一書。她指出,「自己所見所聞,猶太、阿拉伯等不同族群的人都是和平相處,在校時不論是分組討論、合作完藝術創作作業,都沒有問題。或許是因為都是年輕人吧,比較沒有隔閡。在企業上班的猶太朋友也說,下班常常會載阿拉伯同事回家。」
一位巴勒斯坦朋友嫁給同為阿拉伯裔的醫生後,定居在以色列伯利恆,生活算過的優渥。陳俞安曾很好奇,大膽問過阿拉伯朋友,「你會討厭猶太人嗎?」所得到的答覆是朋友回答,「不會,自己在以色列出生,可以受到好的教育,相比其他鄰近的阿拉伯國家人民的生活,自己是幸運的。」
儘管多數阿拉伯社區、猶太人社區都是和平共處,至少井水不犯河水,耶路撒冷的舊城一帶,如大馬士革門附近的阿拉伯、猶太社區,比較容易有衝突發生,因此以色列政府也會派出配備完整的軍人維持秩序,政治情勢緊張時,的確會發生恐攻、刺殺事件。

以色列政府在2002年起陸續把耶路撒冷邊界推至鄰近地區,築起隔離牆(separation barriers)形成以巴邊界,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等於被圍在隔離牆裏面,要出入得通過嚴密關卡,而以色列人則嚴禁進出,但觀光旅客則可經申請後自由出入。
要理解以哈戰爭,得回到原點思考
陳俞安第一次去約旦河西岸伯利恆(Bethlehem)時,當地巴勒斯坦人一直要她去看隔離牆,「上面都是對以色列很仇視的一些塗鴉、文字,感覺很震撼」。陳俞安再到約旦河西岸較大的城市拉馬拉(Ramallah),發現相對於以色列城市,拉馬拉生活水準的確比較不好,不是到處都有柏油路、網路速度也不快,但是領導人博物館卻蓋的很漂亮,前面還有噴水池。
陳俞安說:「我到現在還是很納悶,拉瑪拉與西岸人民生活並不算好,巴勒斯坦政府到底把國際援助資金用在哪裡」。
以哈戰爭何時結束,目前仍看不到曙光。陳俞安呼籲,要理解這場戰爭得回到原點去思考,為何有這場戰爭,是哈瑪斯發動恐怖攻擊、從以色列領土綁架人質,以色列政府要求哈瑪斯放人,但雙方無法透過政治談判取得共識,但現在戰爭越打越激烈,大家似乎都快忘了。 (相關報導: 香港今年加裝2000個監視器,未來逐年超越此目標 CNN:跟中國越來越像,引發「天網」打壓異己疑慮 | 更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