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現在的年輕人放棄努力,而是他們已失去了,靠努力就可以向上發展的空間和機會。他們的「夢想和理想,顯得奢侈和多餘」。
這些,難道不是「我們」這些過來人造成的嗎?所以,對年輕人不要再去抱怨,而是要想想,那些地方「我們」要對他們深感愧疚和抱歉。
過去30年來,「我們」為年輕人做了什麼?又掠奪了他們什麼?
最近,心有戚戚有感而發,規勸朋友們,不要再一味去批評苛責年輕人,包括自家子女。而是要關懷了解他們,反省自己。
「我們應該向年輕人抱歉,而不是批評抱怨」!前兩天,去台中看朋友「大炳」,向他這樣說。「大炳」是當兵時,在「三軍總醫院」住院認識的朋友,交情已有二十五、六年。
「大炳」的小吃店生意已不如以往。開店20多年,招牌主食價格,從25漲到60元,但賺得卻比以前少很多。因為售價漲不到2倍,但食材、電費、瓦斯、房租,成本漲超過3倍。庶民經濟慘淡,客人消費力減弱,小吃店只能勉強撐著。
「大炳」抱怨,小女兒原先在小吃店幫忙4、5年。想要有長遠的出路,去年到外面找工作,半年都沒找到合適的。便去學習做美甲,在家開工作室。為女兒學藝、買材料開工作室,「大炳」投資了幾十萬,但客戶不穩定,有一搭、沒一搭地做著。他認為下一代,少了這一代的鬥志和拼勁。
從事媒體業及寫作,發現過去近30年,對年輕人的社會「統稱」和流行「標識」,用詞幾乎都以貶抑和批評居多,難有正面表揚勉勵。
像是統稱年輕世代,草莓族、月光族、啃老族。或批評他們的行為,不是坑爹,就是媽寶,或是中二不成熟。仿佛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新世代的能力和心智弱化退化,整個社會發生「逆進化」。
這些只看表象所妄下的定論,並不公平。我們沒有看到,也不願意去理解:現在的年輕世代,挫折碰壁多於出路,生存發展空間變得狹小不再寬敞;連夢想期盼都單調無色,心裡普遍乾澀而非甜美,日子大多過得並不如意輕鬆。
他們不是沒能力、不願努力,只是奮鬥向上的可能變得稀少和渺茫。變成失去機會的一代。
前陣子,看到一位媽媽寫的,對自己女兒重新認識的隨手雜記和感想。從另一個視角來,來透視年輕一代,很受啟發。這位媽媽是這樣寫的:
答應女兒,今天早上去臨演她學姐導演的畢業電影作品,一個高中生物老師角色。特別興奮!
清晨5點起床,10度低溫,趕忙找高領毛衣及厚褲襪內搭。女兒提醒我,「媽媽,今天拍的是夏天校園場景哦!待會要把毛衣及厚重衣物脫掉」。
原本劇組工作人員6:30,在女兒大學校門口集合,學姐導演禮遇「媽媽級臨演」,特別安排專車到府接送,真是細心貼心。
我先下樓,在全家買了咖啡暖身提神等女兒,看到一旁停著台貨車。女兒下樓便帶我走向那部貨車,原來那就是「專車」。打開車門一看,開車竟是位長髮大眼美女,女兒的導演學姐。
今天是第四天拍攝,工作人員及演員陸續到來,大家有默契了,安靜熟練各司其職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和想像中片場中大呼小叫,人員嘈雜電影拍攝場景大有不同。
坐在角落觀察,一群20多歲的孩子們,協助學姐拍攝畢業作品,學習磨煉日後的工作技能。他們滿滿的自發工作熱情,讓人感動。在職場中,已好久沒有看到,這樣細緻專注,有志一同相互合作支持的團隊精神。
以前一點都不知道,女兒在大學的校園生活,這次接「臨演」大開眼界。
這部戲的導演及攝影都是女孩,她們嬌小的身影在龐大的器材中,霸氣熟練指揮調度和操作器材,指揮調度現場。讓人佩服他們流露出的自信和專業度,她們的源動力從何而來?又是如何養成的?
這部戲是30分鐘的影片。從8點到現場開始動工,到14:30我離開,才完成這段教室上課,2、3分鐘場景的拍攝。幾句短短台詞,光是收音就錄了好多次。場景拍攝更分為:全景、全班、主角對話、臨演分群。每個分鏡,都要調整器材、燈光、收音.....。
細到教室的窗戶,因不同場景光線不同,要一一黏貼特殊的隔光紙。在場的同學們,全體動手協助,仔細裁切像藝術品般的隔熱紙,再利落熟練地黏貼到窗戶上。
同學劇組,每天漫長拍攝時間,每次複雜費時的各組事前準備,每個鏡頭一次次喊cut,再重拍,以及好幾天熬夜趕工剪輯後製。只為了別人的一部畢業電影作品,沒有任何當下的獎賞和報償。只為了日後理想和夢想,累積經驗奠定基礎。
看著這群孩子們,在片場工作時雙眼發光,腳踏實地的走在夢想的路上。這些實作,這些經驗,就都是他們夢想的養分。
回想過往人生,有了經濟能力,沒了人生目標,不開心的工作生活著,不是一場空嗎?
想想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他有夢想,有志願,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感到開心。
這篇從媽媽視角對下一代的觀察中,可以看到,原來年輕人為了自己的夢想,願意投入無比心智和體力,專註執著去學習專業技巧、自我訓練和成長。
一部學生畢業電影作品,用專業電影的規格來製作。劇組團隊合作默契,每個參與者的自我認真要求,責任心和投入的熱情,堪比營利目的企業員工。
但他們面臨困境難題是,就算學成可以實現夢想的一技之長,未來卻可能毫無用武之地。台灣的電影產業,甚至整個文化產業都在萎縮、不景氣中。這些年輕,懷抱夢想的准電影人,出了校園大多無法得到理想中的工作。即使連願意在電影行業中,當個低薪「血汗勞工」的機會恐怕都難以尋覓。
這位女兒和他的同學,無論平時或寒暑假,現在想要找個與文化產業相關,內勤文案企劃、劇本創作,外勤拍攝製作part time都十分不易。社會需要的打工職缺,大比例只有餐飲和服務業,文化產業的一缺難求。
這個例子,就是當下年輕人,難有實現理想和夢想真實寫照。除了服務業永遠缺工缺人,其它許多產業越來越消沉無業可就。
2010年,台灣最低薪資17,880元,最低時薪每小時98元。2024年增加為27,470元,每小時183元。薪資成長幅度不到2倍,但房價、平均物價,普遍2、3倍,甚至更多倍數上漲。
記得20多年前,大學時期便利商店打工的工作項目收銀,收貨、上架,清潔打掃。現在的便利商店,工作項目,收銀、咖啡裝杯販售、熱食料理、快遞收發,協助客人操作電子智慧機台,數十種購票、繳稅、付費等新增業務。
在當下便利店打工,可說要練就一身「人工機器人」的複雜功夫,證明年輕人的任勞任怨,工作能力進化可能排在全球前列。工作項目倍增,數倍以往的智能和勞力付出,可是薪資卻沒有相應比例的增加。
過去30年中,年輕世代政治參與受到更大的重視,社會力讓各黨「如若珍寶」,但他們的現實生存利益,並沒有得到的認真對待和改善。當他們有越來越強烈的愛國、愛台意識,卻有誰真的在愛他們?和用心關注他們的明天和未來。
年輕人手中的選票,變得越來越「珍貴」。他們前行的腳步也越發沉重,心中的恐懼日益濃郁,但有尊嚴、有一定物質基礎,靠打拚就可得的生存機會卻在持續減少當中。
不是現在的年輕人放棄努力,而是他們已失去了,靠努力就可以向上發展的空間和機會。他們的「夢想和理想,顯得奢侈和多餘」。這些,難道不是「我們」這些過來人造成的嗎?
所以,對年輕人不要再去抱怨,而是要想想,那些地方「我們」要對他們深感愧疚和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