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知秋!當滿地都是落葉時,就分不清,到底秋天?冬天?還是早春已來臨。
很難看清,充滿爭議性的歷史人物,蔣介石的真實面目。在世時擁有的權力,把他被做作地極力裝扮塗抹。
兩岸時期,黨內外的反對者和競爭者,則會不留餘地批判和檢視他。被他權力踐踏和傷害的人,揮不去刻骨銘心的痛恨和哀怨。
層層是是非非的積澱,50年後看蔣介石,已面目模糊。但拂去塵埃,仍可梳理理出他一生,有條清晰的「軸線」,鑲嵌在他的人格、思想和堅守中。
蔣介石靠「沒有主義的主義」,個人意志中「文化教育、自由獨立」的堅守,達成「復興基地」國富民強。淺顯但一貫的「軸線」,牽引著台灣400年來命運的突變。
還有,批判和被批判者,胡適、蔣介石,都崇尚的「自由獨立」,究竟有何差異?2人有何不同?誰又影響台灣深遠?
「大撤退」意外「突變」台灣
這一天終於來了!1949年12月7日,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頒布《總統令》:
「政府遷設臺北,並在西昌設大本營,統率陸海空軍在大陸指揮作戰。」前面6個字,至為重要,後面的等於多於。
1949年,隨著國共內戰戰情一夕數變,中華民國政府機構,4月24日起全數遷至廣州辦公;10月13日又疏遷至重慶,10月15日正式辦公。11月29日,再西遷至成都。不到10天後,12月7日,台北成為中華民國最後的「首都」。
從1624「荷西統治」開始,近現代政治統治的400年歷史中,這場民國的「大撤退」,對台灣帶來質的「突變」。台灣的地理政治地位,首度得到翻轉。
這裡再也不是,資源被掠奪、極限提取輸出的殖民地;地方流寇軍事勢力的割據地;或是大清帝國、中華民國,廣闊國家的邊陲之地。因為祂成了民國政權實質管轄的唯一疆域,最後的「復興基地」。
從這一刻起,雖然百廢待興依然窮弱,但這塊土地,有了「國」與「家」合二為一的主體性,最高優先性。而不再是,次要和二等的附庸之地。
75年後,2024年4月,根據國際貨幣基金 IMF 發佈,全球第一季經濟數據,臺灣人均 GDP ,從去年的 32,440 美元增至 34,430 美元。第一次超過前殖民母國,比長期位在世界經濟前列日本,人均GDP33,140 美元,多出1,290美元。
主體性、被優先性,為台灣今天的發展和騰飛,提供了必要的客觀基礎。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同樣的條件,為什麼只有台灣可以,而它們不行?那就值得研究探討,人的主觀意志因素。
如果,民國政府來台後的早期領導者,是頒布政府遷台《總統令》的李宗仁,由代轉正。或是其他可能人選,而不是蔣氏父子。如今的結局還會一樣嗎?歷史沒有「如果」,但值得玩味。
寫「劇本」的蔣介石
1948年底,大陸國共內戰,國民黨政權兵敗如山倒。糾責之聲四起,黨內派系鬥爭緊張,蔣介石於1949年1月21日,自動下野「負責」,由李宗仁代理總統。
就像之前大小不一,上演過多次的權力妥協一樣,蔣的「負責退讓」,是為了再一次的掌權崛起。而實際上,從1926年7月9日,廣洲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蔣介石擔任總司令,起兵廣東北伐開始,他就是國民黨最有軍事實權的頭號人物。
雖然黨權時有旁落,但靠「槍桿子」,蔣介石總是把國民黨操弄在股掌之間。代總統李宗仁,只是一個權力道具。李宣佈「政府遷設臺北」,不過是按照蔣介石,早已計劃好,內戰結局最壞情況下的「劇本」,演出而已。
蔣介石早在1948年秋,就有了國民政府撤台的方案,到了年底已經展開具體的行動。12月,蔣指派自己心腹愛將,正在台灣養病的陳誠,就地接任台灣省主席。
陳誠,1922年,河北保定軍官學校砲科畢業。參加廣東粵軍,擔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1924年5月,陳隨孫出征與桂系軍閥作戰。身負重傷表現英勇,受到重視。
他成為新開辦黃埔軍校,教育副官、炮兵科教官。1926年元月,黃埔軍校成立炮兵營,蔣任命陳為第一連連長。陳誠跟隨蔣介石20多年,參加東征、北伐,戰功顯赫,又是蔣的浙江同鄉,深受信任。
1949年1月5日,陳誠就任台灣省主席,負責看管蔣的最後「逃生門」。1月11日,蔣介石去電陳誠,指示有關治台方針。重用台籍人士參加政府,培植台灣有為青年。收攬人心,安定地方。
同年年初,國軍海、空軍總部分別按照蔣的命令,陸續遷至台灣。僅國防部、陸軍總部,仍繼續留在大陸。
蔣介石1949年12月10日,從大陸撤退飛抵台北,隔年3月1日復職中華民國總統。陳誠1950-1965年,歷任民國在台灣蔣政府時期,行政院長、副總統兼行政院長、國民黨副總裁等職。一直有著二號接班人的重要地位,
蔣擔任民國1948、1954,第1、2任總統。1960以戰時戡亂為由,打破憲法只得2任規定。使陳誠無法接班,2人才心生嫌隙開始疏離。
在指派陳誠接任台灣省主席同時,1948年12月19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議,任命蔣經國為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這2項黨政配套,都交給最親信的人事安排,擺明台灣是第一,也是唯一民國退路之處。
在蔣介石的心裡,國家的「最後的退路」,從來都是「台灣優先」,根本沒有雲南,或海南島之類的第二選擇。從一系列政治和人事佈局,可以證明這一點。其它只是一時,且戰且走的軍事考量而已。
文化、經濟大轉移
除了為準備民國政府,在台灣延續政權的政治力量轉移外,也開始進行文化和經濟的轉移。1948年12月22日,國軍海軍登陸艦「中鼎號」裝載著712箱,精心挑選的「故宮國寶」文物駛向台灣。
1948年11月,蔣啟動最高機密行動,運送政府在大陸各地黃金到台灣。指派最親信的蔣經國、宋子文,時任「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組成策劃小組並負責執行。蔣經國負責軍隊保全,宋子文負責海關放行,俞鴻鈞負責府庫手續。
12月1日凌晨1時,海關航標船「海星號」,裝載從上海中國銀行外灘碼頭,搬上船的數百個沉重木箱,幾十萬兩黃金,駛向台灣。「海星號」由海軍兩棲登陸「美朋艦」隨行護航,12月3號抵達基隆港。這批黃金經鐵路運到台北火車站,再用憲兵卡車送往台灣銀行總部。4號上午十時前,全部安全存入地下金庫。
至1949年10月,從大陸搬運至台灣的黃金,近400萬兩。同時還從大陸各地轉移來台,銀元、美元等國庫資產。全部渡海的黃金、白銀和外幣,折合黃金總計約1,000萬兩。
這批黃金對於1949大舉撤台約60萬國軍,當作軍餉的相對意義不大,只能撐1、2年。不過用「運台黃金」,其中80萬兩當作準備金,於1949年6月15日,發行新台幣2億元。1951年1月5日,又用4.9公噸「運台黃金」做準備金,發行新臺幣2億。總算穩住戰時日本台灣總督府,和早期民國政府在台灣無準備金,濫發貨幣所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國家與文化象征的「故宮國寶」,穩定發展經濟的黃金,陸續運往台灣。另一項國家重要資產,蔣介石也開始把民國的「人材」,轉移南下再到台灣。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戰役打響。蔣介石急召中研院院長朱家驊,社會及語言所所長傅斯年等人,擬定了平津學術教育界知名人士搶救計劃。又派蔣經國,與朱家驊、傅斯年一起,負責具體的執行事項。
12月14日,蔣介石兩次打電報催請,北大校長胡適趕快南下。胡原本以正籌備北京大學50周年校慶為由,不肯動身。當天蔣派遣專機飛抵北平,要將胡適、清大校長梅貽琦、陳寅恪、陳垣、毛子水、錢思亮等人接到南京。
飛機抵達北平上空時,北平南苑機場已被共軍攻占。駐守北平的「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下令國軍奪回機場,才得以平安降落。12月15日,胡適、陳寅恪兩家人,以及多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登機離開北平。
12月17日,蔣介石親自致電傅作義,要求他將62位學界人士疏導南移。用盡所有的努力,爭取到最後一刻,平繁調派專機到北平接人。1949年1月23日,傅作義投降於中共。1月31日,共軍開入北平城。
搶救學界重要人士計劃,由於多數「被搶救者」並不配合,效果不彰。81位中研院院士,只有十幾位願意南下,其他多數都堅持留在北平。
除中央研究院院士,對學術有重大貢獻的非院士學界人士以外,蔣介石把各所大學校長、行政負責人、教育聞人,也列入搶救對象。蔣是有經驗的戰時教育「專家」,大陸「抗戰」時期,國家重要大學轉移後方在戰火續辦不停,成為戰爭奇觀。
但2個月後,1938年1月,日軍沿長江朝長沙緊逼,戰事吃緊,決議再搬遷至昆明。「臨大」組織師生分三路到達昆明,校名改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當時許多中國知名學者,如著名數學家熊慶、費孝通、嚴濟慈、彭桓武、王贛愚等,也撤退到昆明,到西南聯大和當地的雲南大學兩校授課。
8年中,西南聯大畢業學生超過2千多人。華人首次獲諾貝爾獎得主,就是皆為聯大畢業的李政道、楊振寧。2人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因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人材、大學教育、故宮文物、黃金、軍隊,在軍武出身的蔣介石心中都一樣重要。
自由與獨立
1949年1月19日,蔣介石宣佈第三次下野。隨即1月23日至4月25日,到浙江奉化溪口老家,住了3個月又2天。
4月24日凌晨,中共解放軍渡江攻入南京,佔領「總統府」。與蔣纏鬥20多年的死對頭,毛澤東為黨媒新華社,親筆撰寫新聞稿,聲稱「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政權就此覆滅」。
蔣經國的回憶錄記載,陪同父親從奉化老家搭乘「太康艦」抵滬,視察和指揮上海保衛戰。蔣經國寫到,4月27日,蔣介石對自己說:
「這幾年來,因為要想『國家自由』,『民族獨立』之希望過切,所以用心過急,使人民遭遇到很大的痛苦。」等於已委婉地承認,自己與毛澤東之間的勝負成敗。
追求「國家自由」和「民族獨立」,是蔣介石的終極理想和目標。「自由獨立」或曰「自主自立」,即是他的人格特質,也是政治思想理念,始終如一的「軸線」。
蔣介石政治、軍事生涯,從大陸到台灣時期,奉行和堅持的原則,就是「國家只有自主,不受它國左右,才能做正確道路選擇,實現強大。民族和人民,才能獨立自強,不受欺壓與世平等。
蔣的青年時期,極為捍衛個人的自主性和尊嚴。從1908年加入同盟會,到1924年出任黃埔軍校校長期間,他曾14幾次因「不合己意」、不愛尊重,說走就走脫離隊伍。要自己決定前途和命運,而非受他人擺佈。
廣州革命政府要成立黃埔軍校,蔣介石是籌委會的主任,心想學校正式成立,自己理應當上校長。但是孫中山屬意的,卻是革命政府軍總司令許崇智。
蔣介石得知消息,一氣之下乾脆走人,跑回浙江的奉化老家。孫中山等想了想,蔣確實是國民政府裡面最好軍事人才,只有他能辦好學校。就又派許崇智到奉化去勸蔣,回去當校長。若不是蔣的抗爭,永遠不會出現一個「蔣校長」,歷史可能改寫。
廣州國民政府和黃埔軍校,全靠當時蘇聯共產政府,提供的金援和武器才能壯大發展。但蔣介石從來不會對「老大哥」,唯唯諾諾,照單全收。
1925年蘇聯派季山嘉到中國,擔任國民革命軍軍事顧問。季山嘉公開鄙視中國軍官,認為中國軍官「不懂戰爭的藝術」,也時常與蔣介石的意見相左,導致合作關係急速惡化。
1926年春天,蔣介石要求蘇聯解除季山嘉的職務,希望前軍事顧問加倫將軍,返回中國接任。同時也反對,蘇聯和它的「聽話小老弟」,中國共產黨對國民政府的赤化行為。
當蔣聽到一些傳言,懷疑蘇聯顧問團和共黨分子密謀,可能把他綁架奪權,強送到海參崴。曾陷入了痛苦和掙扎,覺得對手背後有蘇聯強大勢力支持,自己鬥不過。眼看經黃埔軍校實現救國之路就此會斷送,在1926年2月19日的日記中,他曾為此絕望有過自殺打算。
(相關報導:
韋安觀點:蔣經國影響國運40年『聖筊』行動!
|
更多文章
)
3月20日「中山艦事件」爆發前一天,蔣一度決定退讓,他買好船票和秘書陳立夫,坐車前往碼頭,準備離開廣州去汕頭。陳立夫勸他不能這樣一走了之,蔣介石想了想,「為革命不能怕犧牲性命」,就掉頭回去,先下手為強。
第二天蔣採取行動,進行小型戒嚴,防止中共和蘇聯顧問季山嘉兵變。派手下歐陽格、陳肇英佔領中山艦,並逮捕他懷疑的「首謀」共黨分子李之龍。還包圍蘇聯顧問團在廣州的住所和辦公機關,扣留了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和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等一干中共黨員。直到發現是「誤會一場」,才行動解除。
雖然「中山艦事件」有許多其它版本,但從這次事件可看出,蔣介石敢冒犯當時國民政府最大的靠山和金主蘇聯,與蘇聯在中國的軍事顧問和代理人中國共產黨,直接拔槍對幹。為了「自由」和「獨立」,蔣有異乎尋常的衝動和勇氣。
「中山艦事件」後,蔣介石向蘇聯顧問團總顧問鮑羅廷,提出自己不滿的顧問團成員名單,請其撤走。季山嘉和上百名顧問團成員,因此被撤回蘇聯。
如果說黃埔軍校時期,與蘇聯顧問團的對立和衝突,是由於維護個人權力因素,那麼之後發生的事情,證明為了國家人民的「自由獨立」,蔣可以不計代價,與強國不妥協地對抗。他能夠忍耐,但絕不犧牲底線。
清晰的「軸線」
一個政治人物的人格特質、思維理念,從獨立的事件和情節中,很難做出準確判斷。同一事件,表面的事實一樣,但會有多種解讀,或對幕後陰謀論的諸多揣測。
不過把蔣介石不同時期,所經歷發生的重大事件,由「點」連成「一線」時,就會發現,由其人格、信仰、思想,所構成的「軸線」,決定著他的命運、行為和結局。
蔣介石的「軸線」是什麼呢?在「北伐」、「清共」、「抗戰」中,更加清晰地顯露出來。
1926年初,廣州革命政府內國共2黨,和蘇聯在華的軍事顧問團,一致認為時機到了,支持北伐統一中國。但是遠在莫斯科的蘇聯「老大哥」斯大林,卻堅決反對。4到5月間,莫斯科多次發來電報指示,「廣州不應提出佔領新地區的目標」,「譴責在目前狀況下北伐或準備北伐」。
因為,蘇聯的大國思維,與當時僅是小小中國地方割據政府的,廣州國民政府的理想和願望完全不同。「老大哥」首先考慮蘇聯的利益,考慮的是世界局勢,和正在推行「喘息政策」。
1925年12月,英、法、德、意、比等國簽訂了《洛迦諾公約》,形成反蘇集團。與此同時,在東方出現了英日結盟,聯合反蘇的趨勢。「喘息政策」意圖打破東西方反蘇同盟,在東方緩和對日關係,離間英日;在西方拉攏法國,孤立英國。
原本支持北伐的中共,在蘇聯的影響下轉變為公開反對北伐。蘇聯在中國顧問團,也奉命極力勸阻,希望蔣放棄北伐。但是蔣介石堅持實現「總理遺願」,革命到底、統一中國。
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在廣州誓師北伐。宣示北伐之目的,是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尋求中國之統一和獨立自主。
蔣介石又一次,冒犯抗命於「老大哥」,並產生「尾巴搖狗」現象, 蘇聯顧問團最後,也不得不加入協助蔣北伐的行列。而短短不到2年,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攻克北京。國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中國統一。
(相關報導:
韋安觀點:蔣經國影響國運40年『聖筊』行動!
|
更多文章
)
蔣介石和國民政府要的「北伐」,蘇聯反對不支持,卻硬塞給他們不要的東西。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在上海會談後,發表聯合宣言《孫越宣言》,言明「共產制度不適用中國,蘇聯拋棄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與特權……」,中國國民黨開始「聯俄容共」。
蘇聯在自身利益考量下,反對「北伐革命」同時,卻下令指示中共在中國的城市和鄉村發動暴力革命。工人武裝起義攻入各地租界,暴力排外打倒帝國主義。農民武裝暴動,搶奪地主土地和財產。
完全違背當初蘇聯在《孫越宣言》,不在中國推行共產制度的承諾。對此,蔣介石則下令國民革命軍予以鐵腕壓制,恢復各地秩序。
蔣介石曾為積極左派,一度熱衷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奉為是救國之道。1923年秋,他去過蘇聯考察。發現當地的工人,並沒有像「主義」所講的,「過上天堂般的生活」。在莫斯科看到,弱小民族仍受到歧視和不公平待遇,根本不是「主義」所宣稱,「全世界各民族都一律平等」。
那時,蔣介石已對共產主義產生反感。而現在自己種種遭遇,和親眼看到蘇聯在中國推動的共產「赤化」革命,他決定與「老大哥」徹底分道揚鑣。
1927年發生「國共第一次分裂」,蔣介石下令「清黨」,鎮壓中共領導的工人、農民武裝運動等諸多事件。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與蔣和國民黨右派之間的權力鬥爭只是表現。真正原因是一場,蔣介石與「老大哥」之間,國家「自由獨立」VS紅色帝國強權,抗爭與角力;國民政府與蘇聯,國家方向政治路線選擇的,公開攤牌與鬥爭。
蔣常在日記中,自責反省自己的衝動和「孟浪」。當他和「老大哥」徹底攤牌時,他可能忘了,或無法在意唯一的親生愛子,正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的蔣經國處境。
蔣經國很快從萬里之外,對父親的「孟浪」行徑,提出嚴厲的譴責和抗議。蘇共通訊社塔斯社4月中,刊登一份蔣經國的「嚴正聲明」。譴責父親背叛革命,「作為一個革命分子,他已經死了」。兒子還說,蔣介石曾是自己過去的父親和革命的朋友,但他已走到反革命陣營。所以,「現在他是我的敵人」。
1925年11月,在父親的鼓勵支持下,蔣經國前往蘇聯留學。1927年4月,蔣經國已從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卻不被許可返回中國。他在蘇聯當作「人質」,整整留置了10年。
發出對父親「嚴正聲明」後的一年裡,蔣經國每隔1、2天就會寫信給蔣介石。這些信從未寄出過,他自己讀過就會銷毀。自己對父親大逆不道和不敬,可能讓他陷入長期的憂鬱自責。
更艱難的選擇
後來的抗戰時期,蔣介石面臨更艱難,在大國夾縫中「自由獨立」的鬥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7月17日,於廬山發表著名「最後關頭」,全面抗戰宣言,有長達6年時間,蔣都在日夜煎熬、忍耐和恥辱中,在蘇日兩大國之間,尋求中華民國自主,「自由獨立」的生路。
九一八爆發那年,中日國力懸殊。年GDP總量,中華民國13.6億美元 ,日本60億美元,相差4.4倍。鋼產量日本一年580万吨,而中華民国呢?只有4 万吨,不到日本的1%。打仗打的是軍火武器,就是鋼鐵。一比就知道,2國軍事力量天地之別。
(相關報導:
韋安觀點:蔣經國影響國運40年『聖筊』行動!
|
更多文章
)
因此,蔣介石背負全中國、共產黨、愛國知識分子「不抵抗、不抗日」的「賣國」罵名,遭受同志的攻訐詆毀,全力避免輕啟戰爭。同時承受著日本軍國的威逼恫嚇,也絕對不和不降。堅拒苟且和談,不去承認日本佔領東北,扶持偽滿洲國合法性。
他口風緊閉,秘密加緊備戰。請來德國軍事顧問訓練國軍;積極發展經濟,累積國力,全力提升自製武器產能;乘「剿匪」之機,讓國軍勢力進入四川,尋得開戰大後方基地。
這邊,蔣介石以時間換取空間,以拖待變累積實力。那邊,中共高喊「愛國言論」,逼蔣抗日。幕後的蘇聯希望中日早日開戰,讓日本陷入中國戰場,而減少對北方蘇聯的軍事威脅。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蘇聯共產國際的代表團,草擬了《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同年10月1日,正式發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把中國包括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以及一切軍隊在內,所有階級、階層和社會群體,聯合組成新的「抗日救國統一戰線」。
總算拖到1936年12月「西安事變」,蔣介石公開答應「抗日」,隔年7月爆發全面抗日戰爭。1937年3月,蘇聯同意蔣經國的返國請求。他向史達林辭行,後者以手槍相贈。蔣氏父子都親自領教過,大國「老大哥」的威嚴暴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