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條河上,同一處地點,兩次走進河中。 同樣的河流,同一下水處,可是河水已不是原來的河水。 這還是同一條河嗎? 一個價值,自古至今,再到未來,都會不變與永恆嗎? 當下,我們該如何看待蔣介石?
恩典與試煉
一年前,就開始向台灣,轉移和撤退故宮國寶、黃金和學人,最後總算輪到他自己。
1949年12月10日下午2點,蔣介石從國共內戰最後一個戰區,四川的成都機場搭乘「美齡」專機起飛。晚上8點半,降落台北松山機場。
據說6個半小時的航程中,蔣介石都沮喪哀戚疲憊,但一刻都未能小憩。漫長時間,足夠他回顧自從當上「蔣校長」後,過去25年來,從崛起到衰落,馬不停蹄的戎馬生涯。
蔣已是虔誠基督徒,在最艱巨,內心惶恐的日子,他會一晚起來2、3次,跪著向主禱告。懺悔過錯,祈求指引,請主給他堅韌的意志。
如果這段有去無回的旅程中,他向主懺悔,與神對話。那些地方,他應該感激,和徹底悔悟自省?
1927年12月1日,29歲才學貌美的宋美齡,與40歲曾有過1妻多妾的蔣介石結婚。有一說,1922年宋美齡和蔣介石初次見面,是在孫總理的夫人,「國母」宋慶齡家。
據說,蔣介石似乎對宋美齡一見傾心,但孫總理對蔣說,宋美齡接受之可能性小,並且勸他不要操之過急。為什麼5年後,2人終於走到一起?
5年前蔣宋見面時,蔣介石不過是受到排擠,憤而離開廣州國民政府軍隊,懷才不遇的閒散軍官。孫中山1925年3月離世時,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還是排在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許崇智之後,第5號接班人。
1年後,中間3位因廖仲愷被暗殺,其他2位先後受到牽連離開國民政府。蔣變成汪精衛之下,大有取而代之可能的2號人物。
1926年6月,有眼光的宋家大姐宋靄齡,帶著老大未嫁的小妹宋美齡去到廣州,刻意與這位前途看好的革命軍總司令互動審視。宋家姐妹有意,蔣有情之下,便達成了這個婚姻。其一的要求,蔣娶宋美齡,必須答應受洗成為基督徒。
對於這樁婚姻,有著雙方各有「政治考量」的種種議論。但意外成為基督徒,改變了蔣介石的後半生,讓他得到正十分需要的改變。
情緒衝動而孟浪多錯個性,在基督教的修煉下,變的可以冷靜沉穩,理性深思未來所遇到更大的難題。神也得到一個,正迫切需要救贖,願意認罪悔改之人。
蔣是十分自律,也願意深刻檢討自省的人。他時常嚴厲自我糾責悔悟,但卻又剛愎多疑自尊極強,聽不得別人好意批評。現在有了一個,讓他敬畏謙卑的對話者和指引者。讓他不再只是在常年堅持天天所寫的日記中,總是一個人自說自話。
登上「美齡」號專機那刻,倒推25年時間,1924到1949間。總理革命統一中國的遺願,如今確實被實現了。民國從大清帝國繼承的版圖,重新不再四分五裂,成為一體。
雖然「8年抗戰」,中華民國犧牲無數軍民生命,家國慘遭戰火蹂躪,但在神的幫助下,蔣增添冷靜的智慧、耐心和堅定意志,隱忍等待,找對時間機遇和戰略方向。中國最後能以孱弱的國力,不僅最後慘勝,還躋身5大正義戰勝國之列。
1945年在舊金山會議中,確立中華民國與美、蘇、英、法,一起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百年來的不平等條約被解除,國家也走出半殖民地的命運。蘇聯參戰後暫管的東北,和1934年起佔領的新疆,順利交還中國。作為交換,蔣同意自1920年代,蘇聯就住兵的外蒙古「公投」後獨立。西藏脫離了英國的管轄,日後中共政權有法理行使主權。
只是很可惜,蔣自己享受勝利者光榮時刻,實在太短暫。現在統一的中國,不再叫中華民國,變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由多年來蔣死對頭毛澤東領導。
為了國家的「自由獨立」,與「老大哥」蘇聯,較量對抗了20多年,蔣介石還是敗下陣來。「老大哥」扶植支持下,聽話的「小老弟」,中國共產黨的紅色政權,取代了國民政府。
曾被蔣「剿匪」的對象,中共人民解放軍總部1947年10月10日,發表「雙十宣言」,宣稱要逮捕和審判「以蔣中正為首的內戰罪犯」,開始四處追剿蔣的國軍。
「美齡號」起飛沒多久,共軍便攻陷成都機場。不知,蔣介石在最後離開大陸的時刻,作何感想?
除了不斷懺悔丟掉整個中國大陸,蔣介石一定也會感謝上帝,祂關上了一扇門,卻也為自己打開了一扇窗。
在總理和蔣介石的革命大計,從沒把台灣擺在統一中國的方案中。但在太平洋戰爭日本戰敗投降後,中華民國「意外光復台灣」。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點,於台北公會堂舉辦受降儀式,蔣派出的軍事將領,接受日本在的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將軍遞交的降書。
這難道不是上帝神奇的安排?對自己的恩典、護佑,和再一次的考驗和試煉?
復興基地,反攻大陸,統一權力
蔣介石終於落腳台灣,1950年3月1日宣佈「復行視事」,重新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他權力範圍的國家疆域,得到的和失去的,簡直不成比例。從中國大陸900多萬平方公里的千山萬水,到只有3.6萬平方公里的「復興基地」。
台灣,這個面積不大不小的海島,有著高山、平原、縱谷。四面環海,有陡峭的斷崖海岸,平坦沙灘,千奇百樣的濱海礁岩和地貌。實在美極了!
中華民國和蔣介石撤遷來了,台灣再也不是一個政權,管轄和治理範圍的「之一」,而是「唯一」。不再是邊陲和附屬,而是「中心」和「全部」。400年來,第一次發生了這樣的「突變」。
「反攻大陸」!「反共復國」!從蔣介石撤遷到台灣第一天,到他1975年離世,都是他的優先政治主張、口號和夢想。但完全不切實際,和無能為力。
從所有歷史事件和軍事行動的「軸線」來看,有實質意義的「反攻大陸」行動,並沒有真實上場過。蔣來台後,發起的最大規模「反攻大陸」軍事行動,是東山島戰役。
民國國軍統計戰鬥中,官兵陣亡831人,受傷811人,失蹤92人。中共解放軍稱,國軍2,664人陣亡,715人被俘。這場戰役後,蔣介石再也沒有發起過,有規模的軍事「反攻」行動。頂多只是偵查、侵擾行動,展現他沒有放棄「反攻大陸」的雄心壯志。
反而是1955年2月,中共解放軍攻佔「解放」了,大陸浙江省沿岸的大陳島。國軍在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將島上的2.8萬多居民,全部撤退到臺灣。這也是中共「解放台灣」,最後一次軍事行動。
從那時起,「反攻大陸」、「解放台灣」,都是蔣介石、毛澤東,2個國共領導人和死對頭,出於內部政治宣傳動員的「浮誇口號」。雙方的軍事力量和國際政治現實,讓兩岸所管轄範圍,再也沒有相對增減。
蔣介石仍然會做出,一個又一個「反攻」計劃,在日記中認真書寫,嚮往「復國」的夢想。他要安撫跟著撤遷來台的上百萬大陸軍民,人心安定不至於騷動作亂。也要給他超出憲法規定次數,一再連任中華民國總統,提供理由。
蔣在日記中寫下唯心之論,他要繼續領導國家,彌補以前犯下的錯誤(失去大陸);自己把人民帶來台灣,有責任再把他們帶回去。原本,蔣介石只能擔任2屆總統,但他幹了5屆,直到他離世。
當中華民國的管轄權只剩下台灣,澎湖和金馬幾個小島,給台灣帶來巨大的改變。台灣和民國合一,成為真正小而靈活,自由獨立的主體。
台灣的資源、人力、經濟生產,一切以自給自足,先滿足自己利益優先。而不是以,從前殖民母國的日本需求,或國共內戰時期南京政府的戰爭考量優先。台灣「光復」前幾年,農作物糧食、食糖大量半強迫地輸往中國大陸,害得島內民不聊生,怨聲四起。
蔣介石來到台灣,總算可以靜下心,慢下腳步來。不再東征、南討、北伐,天南地北滿天飛。上天,或者上帝,實在很公平,從1924出任廣州黃埔軍校校長,到1975在台北離世,蔣50年的政治生涯,正好以1950為分界。前半段是軍事戰爭,後半段是建設治理。而且,他的運氣不錯。
他一度陷入孤立的險境,毛澤東本來正打算,跨海追殺「解放台灣」。雖然以當時中共的海空軍力量,很難像大陸國共內戰那樣,取得全面的成功,但會讓台海兩岸淪入常年的戰火中。不過,半年內危機就解除了。
美國總統杜魯門1950年1月5日,宣布美國不會防衛台灣。國務卿艾奇遜1月12日演講,也不把台灣和朝鮮半島列入美國防衛圈之內。6月25日,爆發韓戰。6月27日,杜魯門宣布美國出兵朝鮮半島和台海。1954年12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政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除了軍事協防,確保了台灣的安全,從1951年到1965年6月,美國對中華民國提供15億美元的援助,平均每年約為1億美元。這在那個年代可不是「小錢」。據統計,當時美援的金額約佔1951年到1960年,臺灣進口總額的40%;佔同一期間臺灣投資毛額的38%;也佔當時臺灣國民生產毛額的6%。
他個人自律節儉,重大義而輕私利。大方地把能取得的金錢,全奉送給總理的革命事業。所以讓總理更加賞識。他可以豪邁一擲千金地,收買賄賂各地軍閥,加入革命和統一隊伍。可是,他會護短。
在大陸時期,蔣縱容或沒有節制,與自己親近人士、親友圈、權貴階層的特權貪腐行為。包括他夫人「宋家」、大姨子宋靄齡夫家「孔家」,結拜老大哥陳其美晚姪輩「陳家」,「3大家族」引發災難性性民怨。這些不能全推給,共產黨造謠宣傳。連美國人對他的政權貪腐弊端叢生頗有怨言,一度對他的領導能力徹底失去信心。所以美國才要棄守台灣,準備讓他自生自滅。
北伐成功之後的南京國民政府,或戰時重慶政府,從政權到軍隊只是形式上「統一」。充滿了派系權力妥協,陽奉陰違的歸順服從,所以蔣才多次被逼「下野」。放任高官的腐敗濫權,也成了管不了的權宜之計。
民國政府遷台後,蔣介石痛定思痛解決問題,他的兒子成了最得力助手。蔣經國有六親不認,剷除貪腐的勇氣。去蘇聯留學,被當人質前後12年。他認清共產主義,堅定反共。不過長期耳聞目染,和從蘇共對他監控、審查、迫害的經驗中,累積了驚人的情治經驗。
蔣氏父子聯手行動,蔣介石立下絕不「護短」的意志,蔣經國採取鐵腕行動。在中國大陸時期,國民黨政府軍政2大權責混亂不清特務系統,「軍統」及「中統」1950年11月合併改組為「政治行動委員會」,並交由蔣經國領導。
打貪除弊方面效果卓著,短短幾年民國政府變得上下廉潔,成了歷來華人政府治理中的典範。政府、國民黨、軍隊中權力和紀律得到整治,蔣介石終於實現了「統一」,成為一手掌握所有權力的獨裁者。不再有抗命、分裂,中華民國成為一部清廉、高效率的政治機器。
不過同時,2蔣也以防範「共匪」滲透、叛亂的名義,剷除異己、不同政治主張者。維護政權穩定和自身權力不受威脅和挑戰,伴隨而來發生「白色恐怖」。
1955年,常與蔣介石頂撞、意見不合,受美國人器重和曾想暗中扶植的,前陸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孫立人,被指控涉嫌「密謀政變」。被軍事法庭審判,遭軟禁30多年。
維基百科中搜索資料顯示,1949年5月20日始至1991年6月3日,臺灣省政府和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發布《臺灣省戒嚴令》,台灣實施戒嚴開始,到1992年5月16日,修正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終結「言論叛亂罪」,被視為「白色恐怖」的時期。
這一時期,在台灣各地發生濫捕、濫殺、刑求毆打及沒收財產的政治案件。根據行政院法務部一份報告顯示,戒嚴時期,軍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29407件,據估計涉及的人數約14萬人。
1950年代的前5年,民國政府在臺灣處死了4,000至5,000人。另外有8,000名以上,外省和本省藉各界人士,從知識分子到工人農民,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到無期徒刑。所有的政治案件中,其中有多少冤案、錯案,至今無法確切估算定論。
蔣介石的「軸線」,「沒有主義的主義」
蔣介石並非單純一介武夫和軍人,他從28歲到82歲,每天自律地認真書寫數千萬字的日記。文筆、思路、格局,非常人可比。一有時間也大量閱讀吸收知識,尤其在台灣時期,幾乎每天書不離手,涉略軍事、國際政治、經濟,掌握最新的資訊和發展趨勢。
(相關報導:
風評:看見李孟諺,想起王必勝─民進黨的桃色軟肋
|
更多文章
)
蔣介石習慣崇尚權威和教條,而非自我演變的思想和論述。總是「追隨總理革命遺志,實現『三民主義』不離口」。或許,他真的五體投地,信仰總理留下的「主義」。也可能,是為了抬高自己,以此來凸顯他是「國父」傳人,具有法統和權位正當性。
學醫出身的孫中山,所創造出來的「三民主義」,有多少政治理念和思想價值的含金量,其實值得商榷。在2蔣軍事統治時期,「三民主義」無處不張貼,政治場合、學校、軍隊,留於形式時刻被高呼。而現在兩岸,這套「主義」沒有內在生命力,已被自然淡化。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研究,蔣介石一生的「軸線」,重視「文化教育」,科技興邦;追求國家人民「自由獨立」,達成「國富民強」,立於強國之間尋求自主命運,反而是一套「不是主義的主義」。而且從實證中,對台灣的發展影響長遠。
蔣介石把撤遷大陸學界名人、辦學聞人,當成頭等大事親力親為,有著務實的盤算。1950年前,台灣只有三所大學和專科學院。台北帝國大學改名的台灣大學外,由原來農林專門學校、台南高等工業學校,升格後的省立農學院和省立工學院。
1950 年,民國政府遷移台灣後,不到15年,以新設或復校的方式,台灣陸續成立了6 所 公立大學和學院,以及 12 所私立大學和獨立學院。是原來3所的6倍。
北京清華大學1955在新竹復校,3年後上海交通大學,1958年也在新竹復校。這2所大學,有發展台灣科學研究的指標意義。台灣本土出生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臺灣大學化學係畢業後,攻讀取大清華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再留學美國得到加州柏克萊博士。1986年得到諾貝爾化學獎,和美國國家科學獎。
清大理科為主,研究教授物理、化學、材料學。交大工科為主,有電機,機械,化工、資訊工程等科系。這2所和其它大學培養的理、工科人才,為台灣經濟日後朝高附加價值產業升級,打下人才基礎。更是蔣經國1980開始,發展台灣半島體產業的人才庫。
民國政府遷台後,1950年代起,推動提升農業產量,和科技生產的經濟政策。自1960年代,快速發展紡織等輕工業,重工業也開始起步。並在全台各地設立加工出口區,發展國際貿易,來增加外貿外匯收入。
受夠了經驗教訓,從雖然窮弱但動見觀瞻的大國領袖,到如今實力和政治地位微弱的「復興基地」領導者,蔣介石不再「孟浪」衝動。
他已沒有灑脫的本錢,小心翼翼守護著,民國和台灣的自主性和現實利益。避免在險惡的國際大局,淪為大國角力的「棋子」和犧牲品。
雖然,公開資料顯示,美國一直反對蔣的「反攻大陸」企圖,以免破壞地緣政治的穩定,和兩岸均勢。但根據美國胡佛研究中心,所解密的來自各方的官方和私人,文件、書信和研究資料中,實情並非如此。
在韓戰爆發後,美國曾建議蔣介石,出兵中國東南反攻大陸,用意以此來牽制中共在北方,投入在韓戰中的軍事力量。被蔣介石堅定地拒絕了。
蔣介石也絕不接受,台灣被「接管」的大國安排。為了自身權力安全,更嚴防打擊,美國欣賞的「代理人」苗頭出現。現實冷靜地拒絕,他「不要的戰爭」,和「反攻大陸」的誘惑。他小心翼翼地駕駛這條「復興基地」小船,維護「自由獨立」的自主性,才能實現國家人民利益最大化。實際上,就是一切以「台灣優先」。
(相關報導:
風評:看見李孟諺,想起王必勝─民進黨的桃色軟肋
|
更多文章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世界出現了幾十個,擺脫殖民地形成新獨立的國家。中華民國和南韓是少數幾個,可以從貧窮落後,邁入經濟發達前半段的國家。
免於戰火和動蕩,重視發展教育和科技,選對經濟政策和模式,自主性利益最大化的地緣政治抉擇,加上勤勞的台灣人,在經濟領域自由釋放潛能,為50年後的今天的台灣,奠定方向和基礎。迎來400年歷史中的,一次本質上的跨越和「突變」。
蔣介石在台灣歷史中,刻下一條清晰的「軸線」,和留下了沒有被後人們注意和在意的,「沒有主義的主義」!
結局,胡適VS蔣介石
對胡适和蔣介石,是同一時代的重要歷史人物,人們對他們有著完全不同認知和評價。但2人都有著相同的,對「自由獨立」的追求和特質。
胡適追求的是,人的個體,完全的思想獨立自由。蔣介石打擊壓制,和剝奪了人民,個人的「獨立自由」。他只要國家人民,整體的「自由獨立」,從而實現集體的自主性,不被強國左右。
除了議論功過,不必威權崇拜,仍需嚴厲批判和檢視蔣介石的錯誤和罪過,警惕專權獨裁的傷害再次重演。時間永遠無法抹去,無辜受難者後代的傷痛。
但不妨審視,蔣介石在歷史中演示和刻下的「軸線」,可以啟發後世的選擇。
蔣介石死後,按照他遺願,沒有落土為安。停棺在桃園大溪慈湖,和自己故鄉景色山水相仿的清幽之地。他的兒子就陪在身邊,並不孤單。
沒有「反攻」的一天,但「復興基地」的經濟力,在兩岸開放後,讓台灣成為對岸,最大的外來投資來源地,「復興了」中國大陸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