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次開足馬力擴大出口,這一次競爭對手無處可躲。
麻薩諸塞州一家名為CubicPV的新創公司押注矽晶圓,這是太陽能電池板中的一種高科技組件。在兩年前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頒布的氣候立法以及數以十億美元計稅收抵免和政府貸款的推動下,該公司2022年底宣布計劃斥資14億美元在德克薩斯州建設一座晶圓廠。
自那以來,中國的矽晶圓產量幾乎翻了一番,遠遠超過自身需求。多餘的晶圓流向海外市場銷售,導致價格暴跌70%。CubicPV今年早些時候被迫暫停了建廠計劃,並遣散了工程師和其他員工,理由是「中國產能過剩導致市場扭曲」。
數千英里之外,智利鐵礦石開採商和鋼鐵製造商CAP正艱難應對中國政府持續投入低端商品製造業的情況,大量廉價中國金屬給該公司帶來衝擊。CAP本月表示,將無限期關閉位於智利中部的Huachipato大型鋼廠,此舉將導致約2,200人失業。該公司表示,儘管政府提高了對鋼條和其他進口產品的關稅,但仍無法與低價中國金屬競爭。
中國政府應對經濟疲軟的方案是為製造業注入強心劑,但此舉擠壓了世界各地的企業,並引發了對新一輪全球貿易戰的擔憂。
歐盟最近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關稅,這無疑是緊張局勢加劇的最新跡象。美國今年早些時候提高了對中國鋼鋁、電動車、太陽能電池和其他一些產品的關稅。土耳其提高了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而巴基斯坦提高了對中國文具和橡膠的關稅。
其他國家也展開了反傾銷調查,以查明中國商品是否以低於公允價值的價格出售。印度正調查中國的顏料和化學品。日本在調查電極產品。英國正調查挖掘機和生物柴油的進口情況,阿根廷和越南則在調查中國的微波爐和風力發電塔。
這一切的背後是中國政府一項大膽但冒險的盤算:希望通過加大對製造業的投資來恢復中國的經濟活力,增強工業韌性,同時又不會引發太多國際上的抵制,從而威脅到中國的未來。
對中國政府的政策顧問以及曾向中國官員提供諮詢的人士進行的獨家採訪顯示,由於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導致中國經濟出現數十年來少見的疲軟境況,中國領導層去年走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
一些顧問認為,中國經濟需要從根本上反思,擺脫對製造業和建築業的過度依賴,優先考慮國內消費。這種轉變將使中國更像美國,並有可能走上更穩健的成長道路。
這種模式蘊含的 「新」並不意味著轉向新的成長模式,而是習近平試圖藉此完善他對國家要支持哪些製造業的構想。從本質上講,這句口號呼籲打造中國希望在未來佔據主導地位的產業,例如電動車、半導體和綠色能源,同時保持中國在鋼鐵等 「老」行業的傳統優勢。至於產能過剩問題,都可以留待日後再議。
去年12月,中國政府在一次重要會議上制定了2024年的經濟議程,一份官方會議記錄中出現了上述口號。會議記錄中承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有效需求不足」,但習近平的口號仍然表明中國重視擴大工業生產。
今年3月,習近平在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會議上重申了這一口號。幾周後,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訪問北京,就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對全球的影響向中國領導人發出警告。
中國的政策顧問說,習近平的思路有兩條指導原則。第一個原則是,中國必須建立一套全方位的工業供應鏈,以便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實施嚴厲制裁的情況下,能保持國內經濟正常運轉。顧問們說,在習近平看來,隨著與發達國家緊張關係的加劇,產業安全是中國穩定的核心。
其次,習近平從骨子裡反對美國式的消費,認為這是浪費。
這使得中國除了通過投資出口來穩定疲軟的經濟並創造就業,同時彌補國內建設的損失之外,幾乎別無選擇。
結果就是:失去工作的可能不是中國工人,而是巴西的鋼鐵工人、歐洲的化學工程師和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板製造者。
中國的扶持政策開始發力
自2021年底以來,包括製造企業在內的工業貸款成長了63%,同時中國各銀行還大幅收緊了對房地產開發商的貸款。
政府補貼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經濟政策的核心,如今也在大幅增加。數據提供商萬得(Wind)的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和上海上市公司申報的政府補貼總額達330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23%。
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ATL)獲得了約合7.9億美元的補貼,是2022年補貼額的兩倍。其他獲得補貼較多的企業包括中國石油(PetroChina)、中國移動(China Mobile)和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支持的汽車製造商比亞迪(BYD)。
據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稱,目前99%的中國上市公司都披露了某種形式的補貼。華盛頓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中國問題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表示,中國將GDP的4.9%用於扶持產業,這一比例較美國、德國和日本高出數倍。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會長艾倫(Craig Allen)表示,他最近與中國最貧困的農業省份之一的省長舉行了會面,從中他可以感受到習近平對發展製造業的執著。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是代表在華美國公司的遊說組織。
當時艾倫向這位省長詢問他的經濟優先事項,省長列舉了半導體、軟體、生物技術、機器人、航空航天、電池和電動車領域。
從金融層面扶持的閘門似乎將繼續打開。中國央行4月表示,已設立一項規模約700億美元的新機制,將推動銀行向科技企業放貸。5月份,一個旨在為半導體生產提供融資的國家基金從國有銀行和其他政府關聯投資平台籌集了480億美元的資金。
汽車和化工產品增多
在《人民日報》5月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中,中國政府為其製造業和出口能力進行了辯護,稱這對世界來說是好事,而不會構成問題,並表示美國及其盟友正在「炒作」中國產能過剩,以便為自己謀取競爭優勢。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6月份於中國大連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發表講話稱:「中國企業生產的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光電產品等,首先保障了國內需求,同時也豐富了國際市場供給。」他還表示,中國製造業優勢的真正根源不在於政府補貼,而在於龐大的規模,這有助於攤薄成本。
無論如何,其影響都是不可避免的。根據荷蘭研究機構CPB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CPB Netherlands Bureau for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彙編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工業增加值比2021年底中國房地產危機加劇時高出8%,輕鬆超過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產出增速。
中國已將汽車年產能提高至約4,000萬輛,儘管國內銷量只有2,200萬輛左右。中國今年有望生產約750吉瓦的太陽能電池,儘管2023年國內需求僅為220吉瓦。預計今年中國將佔全球乙烯和丙烯等基礎化工產品新增供應量的80%,儘管中國市場此類化工產品的價格已連續19個月下降,表明供應過剩。這些產品用於製造垃圾袋、玩具和化妝品。
與此同時,儘管持續的房地產危機導致內需減弱,但中國「老牌」工業鋼鐵業去年的產量依然有所增長。有業內高管表示,中國政府一直在敦促他們加大投資,通過清潔技術和其他方式提升鋼鐵生產。
剔除匯兌因素,自2021年底以來,中國整體出口量成長了10%,而全球出口總量成長了1.5%。去年,中國鋼鐵出口同比增長36%。
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表示,中國在製造業產出已接近全球工廠產量近三分之一的情況下加碼投入製造業,實際上是要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不要擴大生產份額,而是減少份額。佩蒂斯撰寫了大量有關全球貿易失衡的文章。
他說:「世界其他國家想要的恰恰相反。世界無法容納這種情況。」
痛苦蔓延
從某些方面而言,美國是受影響最小的國家之一,因為美國對許多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這有助於保護美國工人。但如果中國生產過剩的情形繼續,華盛頓方面擴大美國製造業的目標就無法實現,而眼下一些行業——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正感受到壓力。
全球清潔能源公司Qcells是韓國企業集團韓華(Hanwha)旗下公司,在美國擁有大量業務。Qcells最近表示,該公司及其同業每月的損失數以百萬美元計。
世界其他地區承受的衝擊更大。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動車進入市場,歐洲汽車製造商已經裁員逾1萬人。PET Europe主席Antonello Ciotti表示,歐洲PET生產商已經裁員數百人,原因是企業紛紛削減成本和產量,以應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PET Europe是代表歐洲聚酯纖維(用於服裝和可回收容器)製造商的行業協會。歐盟在去年年底對某些中國PET進口產品徵收了反傾銷稅。
習近平面臨的風險是,與21世紀初前十年的第一次「中國衝擊波」不同——當時廉價的中國製造業在美國消滅了約200萬個就業崗位,但也讓西方消費者受益——中國最新的舉措可能會引發非常多的保護主義措施,中國最終不會找到多少規模可觀的市場用來銷售產品。
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分析師Jacob Gunter指出,過去,一些國家並不介意中國的產能過剩,因為許多公司,比如德國汽車製造商,受益於廉價中國產零部件。
「但現在,中國的產業政策正瞄準西方經濟的心臟,」Gunter說。
政策逆轉
習近平的「先立後破」戰略標誌著一種轉變,前些年,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政府曾竭力減少過剩的產能。
中國以往一直受到產能過剩的困擾,有時還因為壓低了國際市場上鋼鐵等商品的價格而引起貿易夥伴的憤怒。
2015年,習近平命他當時的經濟主管劉鶴實施改革,這種改革導致許多小型民營鋼廠和其他一些企業關閉。有一段時間,習近平和他的經濟團隊似乎已準備好最終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但一些中國政策顧問表示,隨著近年來中美緊張局勢加劇、中國經濟走軟,習近平的觀點發生了變化。他越來越關注的是,如何確保中國在一旦與美國發生衝突的情況下能夠生產出所需的一切,因此西方的抱怨對他的觸動沒有那麼深了。
政策顧問以及與中國官員進行過商討的人士表示,中國官員現在正大力否認中國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因為中國政府不想為華盛頓、布魯塞爾等方面加徵關稅或採取其他報復性行動提供理由。
「大家都在中國生產東西,」中國歐盟商會前主席、現在是華盛頓諮詢公司DGA Group合夥人的伍德克(Joerg Wuttke)說。「但沒有人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