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作者在金融界工作了20多年、當上高階主管,卻在49歲無奈選擇「被退休」,對於近年討論度相當夯的高股息投資,她表示,以前還是金融上班族時,就不投資會配息的工具。
跟蹤大盤的市值型指數化投資是在美國發明的,是很多美國人使用的累積退休金的工具,在全球第2大股票市場的日本也很流行。而在臺灣,近幾年卻是高股息ETF不斷推出,為什麼在臺灣高股息ETF聲量會勝過追蹤大盤的指數化投資?
指數化ETF與高股息ETF差在哪?
追蹤大盤指數的被動投資,稱為「指數化投資」,有時媒體也會用「市值型投資」來稱呼;在ETF定期定額排行榜上,屬於這一類的是元大的0050和富邦的006208。這類投資不像高股息ETF一樣只選出高配息的股票,而是通通買下來取得趨近市場的績效。
並且,指數化投資是一種「總報酬」的投資方法,是盡量把資金留在投資上複利成長,還記得「報酬率=配息率+價差」?這種投資邏輯,不堅持要用錢的時候一定要從金融機構配息出來,自己也可以賣股得到現金。
高股息ETF的配息,也只是金融機構把錢退回給投資人,那一池投入的資金,本來就都是投資人的錢。而且,由投信公司配出來的錢如果配愈多,而你所得稍高一點,就有課到稅的可能,上班族朋友要特別注意,我以前還是上班族時,就不投資會配息的工具。
投資追蹤大盤指數ETF的3個理由
1.贏過90%投資人的超簡單投資法
追蹤大盤的指數型基金是由約翰.柏格先生先驅推動,被稱讚為20世紀偉大的金融商品創新。
柏格先生在《約翰柏格投資常識》書中提到,指數化投資追蹤大盤指數,「長期持有就可以贏過90%投資人」,請注意,是說「贏過90%投資人」,而不是打敗大盤!但即便是這樣,也已經夠好了。
多少人投資股票失敗後得賣掉房子、夫妻失和或是再也不敢碰股票,而如前一節所說,即便是存股族認為很安全的中鋼(2002)、開發金(2883)等存股,在2021年高點下跌之後,經過2年多的2024年6月底,報酬率也還是負數。
2.89歲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愛用、唯一推薦
威廉.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簡單說就是只要盡量買下整個市場上的股票、充分分散投資,這樣就不用擔心個別公司經營不善出錯的問題(非系統性風險),這時候風險就只有整個市場大環境的風險(系統性風險)。
不必擔心選錯地雷股、或是想說要投資比較保守的股票,結果比大盤還虧更多。跟蹤大盤指數,只要承擔大環境本身的風險,這已經是一般人能夠降低投資風險最好的方式了。
夏普教授在2023年於「柏格頭談投資」Podcast第59集中受訪時提到一個小故事。他說,1970年代開始在史丹福大學教投資學時,第一堂課他在黑板上寫下一組電話號碼寫給學生,並跟學生說「這是你們修這堂課會學到最重要的東西」。 (相關報導: 退休教授獨自養出8博士子女,高齡92歲卻被丟在老人院!她掀開棉被見慘狀直搖頭 | 更多文章 )
那個電話是先鋒集團的客服電話,先鋒集團就是約翰.柏格創立的公司。夏普提到,那是因為當年只有先鋒集團提供「指數型基金」。夏普教授在2023年受訪時已經89歲,在Podcast中提到自己直到現在,還是使用指數化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