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傑觀點:印尼民主化之難能可貴—台灣人的泗水在地觀察

印尼從過去極權時代到現在走上民主化歷程,作者認為,「整個演變過程是令人驚艷的生命力十足」。圖為執政超過30年的印尼獨裁者蘇哈托(公有領域@Wikipedia)

從1998 到2018年的二十年間,印尼經歷了經濟風暴,強人蘇哈托下台,總統直選和經濟發展成為新金磚國家之後,印尼民主在沒有準備和經驗的狀況不斷前進,這段時間等同於一個世代,也足夠讓一個小孩從出生到念大學準備畢業了。

仔細回想,我感恩自己很幸運。在印尼民主化過去二十年間,我在印尼居住了十二年,親身經驗了印尼民主和經濟的蓬勃發展,尤其和東南亞鄰近國家相比,選出的領導人既沒有涉入貪污,軍方也沒有發生政變,傳統和社群媒體百花齊放,自由度更是鄰近國家中最高的,政治解放帶領的社會各階層的解放,整個演變過程是令人驚艷的生命力十足,讓人不禁對於有幸參與其中而感到榮幸和謙卑,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如我一樣,一生中親眼見到台灣和印尼兩個國家,從獨裁轉型民主,從貧窮邁向富裕,這是一個很獨特的人生經驗。

從新加坡印尼研究回望台灣新南向

此次有榮幸先拜讀《印尼模式:國家民主化二十年史》(Indonesia:Twenty Years of Democracy) 的原稿,更是讓人覺得興奮萬分。目前在亞洲最佳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的戴維信博士文字精煉,從著作來看,可以深刻體會到他對印尼問題了解的深入,著墨以及參考資料的廣泛;從他提出的問題和隱憂來看,也同步提出許多參考資料和證據,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思慮的周延。在許多議題上,他已經見到了未來可能的發展以及潛在的問題,不禁讓人為他的學術素養和專業訓練豎起大拇指。新加坡不斷研究和

投資印尼,這本著作幾乎與現在印尼政治社會的脈動同步,讓人也替台灣的東南亞,尤其是全球第四大國的印尼,相關研究和深入了解的匱乏而擔心起來,新加坡人和政府對印尼和東南亞的理解程度,實在令台灣汗顏。

戴維信博士使用了對比法,將正反兩面的證據呈現在讀者眼前,用的正是文明素養和民主方式來說服讀者,讓讀者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到他的見地,即使對他的論述有不同的意見,也可以敞開心胸接納他提出的論點,而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他的論述方式,可以帶領讀者踏出同溫層的思考模式,到一個更廣大公正的層次,這是我個人覺得最大的收益。

從印尼經驗反思民主

誠如書中所言,民主的定義每個人不同。可以投票就能成為民主了嗎?領導人直選就是民主了嗎?政府不干涉你就是民主了嗎?還是能夠和平的替換兩次執政黨就是民主了嗎?內文中對這個觀念有深入的討論,而我自己也才開始深入思考,民主對我的定義為何?也因此讓自己受益,用更廣的角度來看這個觀念。

當然,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自然也沒有一個國家在前進的過程中是完美的。 (相關報導: 戴伯芬觀點:民主化的學術戒嚴時代 更多文章

印尼總統佐科威尋求連任,他的民調持續領先(美聯社)
印尼為東協最大國,同時也是全國第四大國,因此對領導人而言,任何改革都面對著極大挑戰。圖為印尼總統佐科威(資料照,美聯社)

印尼人民民主意識的強化、貪污的防治、地方政府的官僚極端教義利用社群媒體興起、貧富差距的縮減、法治觀念的落實教育系統的改善融合三百個種族和七百種語言一萬七千多個島嶼的物理差距,加上後蘇哈托時期的利益團體拉扯,對印尼這個東協最大國,同時也是全球第四大國的領導人來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件一蹴可及的事。不管採取什麼政策或方法,都會傷害到另一邊的利益,困難不可謂不大,挑戰也隨時都在。這也是印尼領導人天天面對的問題。在我們眼中看來理所當然的事,在印尼政府眼中卻可能不見得如此。而令人欣慰的是,即使可能跌跌撞撞,印尼經濟和民主還是在進步,這要歸功於印尼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讓印尼成為國際上吸引外資的標的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