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觀點:石碑記─見證中華民國興衰的國軍第三十八軍

國軍第三十八軍的第三任軍長張耀明是陸軍官校第一期軍校生,在風雨飄搖時成為陸軍官校在中國大陸的最後一任校長,扶助危局,跟隨國軍來臺。(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引言:在中國山西省高平市源頭村鄉窯則頭村,和中國河南省鄭州市黃河風景區,各有一組為國軍抗戰陣亡將士修建的紀念碑。山西高平的陣亡將士紀念碑係屬於國軍第十七師;河南鄭州的紀念碑係屬國軍新編第三十五師。第十七師和新編第三十五師,均屬於國軍第三十八軍。這是一支曾策劃西安事變、參加抗戰、投向日軍、又倒向中共的奇特隊伍。它的發展脈絡充滿著中華民國國史、軍史滄桑感、見證了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的成敗興亡。它的首任軍長孫蔚如在1949大撤退時分投向中共;但它的第三任軍長張耀明是陸軍官校第一期軍校生,在風雨飄搖時成為陸軍官校在中國大陸的最後一任校長,扶助危局,跟隨國軍來臺。不同的選擇背後是不同的代價,也見證了國民革命軍歷史的曲折與艱辛。

陝變、抗戰、投日 角色矛盾的國軍部隊

國軍第十七師,源自陝西陸軍,成軍於1930年2月,是時國軍新編第十四師在河南南陽改稱第十七師,轄三旅九團,初期隸屬第七軍。1932年10月,在隴東編成國軍第三十八軍,下轄第十七師、陝西警備第一旅及兩個補充旅。剿共期間,第十七師隸屬第十七路軍,後參與陝變(即中共所稱之「西安事變」)。1937 年七七抗戰爆發後,第十七師由三原開赴河北石門以東地區,隸屬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參加平漢路北段作戰。10 月上旬,第十七師轉隸第二戰區,在娘子關參加太原會戰;該軍另一部所轄之第第一七七師所屬第五二九旅參加忻口戰役。 1938年1月起,第十七師和第五二九旅在晉東地區開展游擊作戰。1938年6月,第一七七師擴編為第九十六軍,第十七師和獨立第四十六旅組成第三十八軍,隸屬第四集團軍。七月,進駐中條山。參加第二戰區1939年冬季攻勢。1940年6月,獨立第四十六旅與新編第三十五師並編,使用新編第三十五師的番號,該軍改轄第十七、新編第三十五師。10月,南調河南,擔任洛陽到鄭州之間的黃河河防,改隸第一戰區。1943年10月,撤離鄭州、廣武,調鞏縣、偃師集中整訓。 1944年參加豫中會戰。6月起,在洛寧、盧氏地區與日軍對峙一年有餘。1945年參加豫西鄂北會戰。

國軍新編第三十五師前身亦源自陝西楊虎城之第十七路軍,亦曾參與「陝變」扣押國軍統帥蔣中正。對日抗戰爆發後,該部一度投向日軍。1939年上半年,由晉南皇協軍第一、第二總隊反正的兵員,編為國軍新編第三十五師,隸屬第二戰區第四集團軍,並參加1939年冬季攻勢。1940年6月,該部隸屬第三十八軍。1945年7月編為第五十五師。 (相關報導: 風評:傅崐萁不是民進黨的金鐘罩 更多文章

一碑一石 崢嶸烽火傳後世

高平的紀念碑與1938年的高平戰役有關。1937年,日軍攻克太原,次年進攻長治、晉城。負責守衛高平的乃是國軍第十七師。其與日軍從三月初交戰至四月底,最終成功擊退日軍。戰後,為表彰陣亡軍人,修建紀念碑及公墓。

紀念碑碑身上層正面鐫刻「陸軍第十七師抗日晉東南各戰役陣亡烈士紀念碑」,題款內容為「師長趙壽山題」;題款時間為「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七月上浣吉之」。紀念碑上層右側鐫刻《紀念十七師為國殉難諸烈士》文,全文如下:

紀念十七師爲國殉難諸烈士

日軍侵佔我東三省後之六年,復有盧溝橋七七之變,攫平津、陷保定、大同、德州,進犯太原、濟南,華北重鎮幾全淪敵手。然我億萬之忠勇将士人民,愈挫愈奮,仍死力保衛華北堡壘之山西。翌年春,敵分數路大舉進犯,由東陽關進犯長治,由天井關進犯晉城,高平危在旦夕,又遭敵機殘酷之轟炸,人心慌恐,局勢嚴重。適十七師師長趙公壽山奉命來防斯邑,余亦由臨汾星夜遄歸,晤於康營。趙公首即以效死勿去之義相勖,繼申軍民合作之旨。余亦傾吐所懷,共謀所以捍衛斯土,殲滅敵人之策。繼而敵陷沁水,三月八日以裝甲車百餘輛,沿曲高公路東犯,被我獨立營擊潰於老墳溝,李連長等殉焉。四月三日,敵千餘人由長子南下佔縣城,與由晉城北上之敵,合而西迫師司令部及縣政府之所在地。趙公督率所部,沿山截擊,沉著應戰。敵知難而退,縣城收復。四月二十六日,敵萬餘復 至。趙公僅以兩團之衆,始迎擊之於丹朱嶺;再截擊之於金峰寺、湯王頭;復追擊之回山、界牌嶺,斬獲無算,敵狼狽南竄。數役也,我将士均奮不顧身,浴血衝鋒;民衆争先供飲食,送彈藥,運傷兵,于以知軍民合作力量之偉大,予敵重創,驅敵出境,而足以保衛我高平,保衛我上黨,并足以保證我神聖之民族革命戰争必獲最後勝利焉。趙公行将移防,收屢次殉難将士之烈骸,葬於縣西董峰山之陽,樹碑紀念,以旌忠魂。余爰誌此,用示吾民。其永守之祀之勿替。

時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五月也  

署理高平縣長趙城劉涵森謹撰

玉輔吳振聲書丹

同屬第三十八軍、源自陝西陸軍的國軍新編第三十五師,其陸軍新編第三十五師抗戰陣亡官兵紀念碑,現存於河南鄭州黃河風景區報國亭,建立於民國32年(1943年)。1941年秋至1943年春,國軍以第四集團軍將日軍包圍於河南滎陽一帶的霸王城,使其不能西進南下,長達近三年。期間,中日兩軍屢屢發生戰鬥。戰事結束後,國軍新編第三十五師師長孔從洲在指揮部附近的西蘇樓村北購買土地,殮葬陣亡軍人,並豎起紀念碑。(以下碑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