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俊榮觀點:在魔術中付出超額的社會成本?

筆者指出,政策排除核電進場、干擾市場自主運作,導致超出市場所要求的代價,構成主要的超額社會成本。(取自台電官網)

核三1號機就在昨天除役,我國核電占比也降至3%。除了再見到廢核爭議,輿論質疑造成缺電、火電排碳污染、綠電無法及時提升等。同樣可見並沒有具體議論AI發展欠缺綠電的問題。論者固然以民生需求為優先。主政者則或刻意隱瞞國內綠電發展所涉不當,尤其廢核猶如被用來轉移焦點?

按我國貿易出口連八紅,到今年6月連續8個月正成長。從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根本上由於AI、高效能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產業的發展力道所帶動。同期間景氣燈號從黃藍燈轉綠,再轉為黃紅而上揚。國內中經、台經等智庫主要觀察AI等智慧產業的榮景,對今年度景氣均樂觀評估。足見目前台灣景氣回溫或熱絡,確實仰賴人工智能等科技產業成長。因而備受重視。   

然而AI等科技產業需要耗用超大量的電力。隨著國內興起AI產業的熱潮,也正當因主政者堅持廢核,各界普遍更有缺電疑慮。而經濟部等幾乎在所有公開的對話,都再三保證(至少2030之前)絕不缺電,並舉諸多似是而非的估計或規劃數據為憑。主事者本質上係針對民眾的停電恐慌,盡概括強調「台灣不缺電」。不論其可信度,這模糊的說法與「AI等智慧產業會否缺電」,應該頗為不同。前者固然是優先事項,後者無須模糊不清。 

從這角度切入探索,可見主事者猶如穿著斗篷大衣的魔術師,手持廢核、停電非缺電為道具吸引爭議,斗篷下似暗藏著不能公開的實物。他在觀眾面前的表演,似刻意的假象?設想上述的出口擴張,足以說明對台灣而言,智能產業將是未來數十年台灣經濟的關鍵生機。另見:台積電近年的海內外投資、國際大咖訪台預言投資等,所掀起相關股市、房地產莫大的飆風。也佐證AI等科技產業的發展受到普遍關注。然而「AI等科技產業會否缺電」的疑問,何以會被隱藏在斗篷之中? 

要探索斗篷下的真相,筆者要先強調或許經常不覺被忽略的根本事實:這些AI等智慧產業必須高度出口導向,在國際供應鏈中與其他出口產業同樣都須接受使用低碳能源生產的規範。主要是再生能源的綠電。再由於近年多數歐美國家傾向認同核電,用綠電或核電生產,都可被國際供應鏈認可。則就台灣AI快速發展的電力需求,可以用綠電或核電補足。兩者可互為替代。   

但據估計AI科技用電需求大增,至2028新增需求量已超過核三廠的兩部機組容量。所以即便核三都延役,業者要進入國際供應鏈,也只能用绿電。況且绿電才能獲得政府核發憑證。其實局面已被塑造成為「唯有足夠綠電才能支持AI等科技生產」。跟台灣是否缺電的民生安全本質兩回事。在經濟部近前提出2023電力供需報告,預估2030火力發電占比達75%、綠電則擬達25%。當民眾批評非核變成火電,AI及科技業者則盤算如何搶有限綠電。

然而台灣的綠電生產缺乏有利的條件,包括風、光等在內,成本高、產量很有限。加上國際供應鏈產品受限須使用低碳能源,而我政府只對綠電核發憑證,直接創造綠電業者的暴發利基,乃至壟斷性操作能力。並造就特定利益團體。而在開放綠電市場交易的部分,科技大咖遠較中小企業有競購力。則在廢核下,核電已非市場選項,政策迫使中小企業因綠電交易不利而犧牲;科技大咖也被迫搶購綠電、額外付出超出核電的高價。都成為無謂的社會成本。

另見於輝達、亞馬遜等國際大咖為投資台灣搶購綠電,某財經媒體人預言「台灣綠電暢旺20年」,發文讚嘆所見:從台中大安外海,一路沿著海線南下,直到台南七股,看見布滿陸域風機及太陽能光電板的壯濶美景。然而如此資深媒體人竟無視該美景背後,無限制的農田、魚塭毀損等環境破壞,許多農漁民已無地可用。

可見魔術師手中把玩著廢核政策而吸引爭議時,確實遮掩了斗篷下綠電業者與利益相關人無限龐大的暴利?廢核政策促成綠電業者爭相擴產而破壞環境與農業資源,係同屬無謂的社會代價。連同上述大小企業的付出,都是政策排除核電進場、干擾市場自主運作,導致超出市場所要求的代價,構成主要的超額社會成本。轉而造就綠電業收割天量的壟斷性利潤。

國內相關弊端耳熟能詳。本文或可分享弊端成形之機制。且見證只為神主牌而不顧一切反核的作法,確實是反智的 (相關報導: 王伯輝觀點:台灣真有「非核家園」的本錢嗎? 更多文章

*作者為台大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