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琦觀點:健保元年與萬曆十五年

中央全民健康保險既為保險,其目的在避免國民因病而窮、因窮而無法就醫,所以理應保大病不保小病。(圖 / 洪煜勛攝)

《萬曆十五年》的英文書名是「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萬曆十五年是看似無關緊要的平凡年份,但導致大明王朝敗亡的許多徵兆卻早已在此顯現。健保元年似乎有著相同的情況,在平靜美好的表象之下,摧枯拉朽的巨浪已悄悄的在醞釀之中!全民健保走到老態龍鍾步履蹣跚的這一步,似乎早在開辦的那一刻也已命定!

中央全民健康保險既為保險,其目的在避免國民因病而窮、因窮而無法就醫,所以理應保大病不保小病,畢竟民眾不可能因感冒拉稀而傾家蕩產!但在健保實施那一刻起,它實質上已經是一種社會福利。

健保制度病無大小包山包海一律支付,且在其初為了博取支持度,明顯感受得到政策是鼓勵消費的,也如願在「俗擱大碗」、甚至「澤及海外」的口碑之下造就了舉世難匹的滿意度!但在風光的背後,民眾也已產生過度依賴健保的現象,蚊蟲叮咬用健保、疲勞痠痛用健保、暴食腹脹用健保、喝酒宿醉一樣可以用健保!於是乎珍貴的醫療資源被過度耗用,一年就醫數百次的狀況迭有所聞!有限的資源被無限制的使用,結果如何不必深思即可預見!

台灣的醫學生網羅的都是歷年最頂尖的人才,脫穎而出之後國家社會又耗去珍貴教育資源重金培養而出成為醫療菁英,但是這些頂尖的醫療人才相當一部分卻被困在診間與蚊蟲噴嚏食脹宿醉周旋,需要借助他們黃金腦袋費心研究的疑難重症卻已無暇無力!所以蚊蟲噴嚏不絕、醫師荒也連年不斷,這樣的制度下永遠需要更多的醫師來與蚊蟲噴嚏周旋!而真正迫切需要醫療的疑難重症卻相對被稀釋掉品質!這一切相信不是健保初衷,但…一切都回不去了!

健保制度論量計酬採總額制,因論量計酬所以開辦時各家醫療院所無不拼命衝量,但因總額制度的規範,所以醫療服務量擴大之後健保給付點值便被稀釋,加上人口老化醫療需求增加等其他因素,本該一點一元的服務計點之後恆小於一,以致所有醫療人員對於制度都有被剝削感,全國健保滿意度最低的族群必是醫療人員!業界流傳的笑談是「健保最大的問題是它永遠不會倒!」因為總額的保障,健保永遠有一鍋粥,永遠不會倒!但永遠不夠吃,所有醫療人員永遠都覺得被苛扣糧餉!於是紛紛自求多福尋找生命的出路,方法五花八門,比如以藥價差來彌補不足,但官方的邏輯中又不樂見藥品有價差,於是透過強制手段取得院所成本資訊,之後據此調降藥價以撙節支出,逼得院所逐價差而居!藥品則經歷「有價差→沒價差→退出市場」的生命週期,導至許多藥不進入或退出台灣市場,在醫療品質之外遂又衍生缺藥與藥品品質疑慮!又或者醫療供應方被迫往加價、自費醫療方向發展,於是乎相對於蚊蟲噴嚏更需要醫療照護的疾病卻處處需要加價另購,健保反而不能周全庇護,民眾從日常小病佔到的便宜,轉眼在其他疾病裏付出更多,而這一切也統統都回不去了!

日前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指出,台灣民眾一年就醫17.6次,但在國外OECD平均就醫一年才7次,顯然台灣民眾就醫次數「偏高了非常多」,並認為與其增加健保點值給付,不如民眾減少就醫次數才是愛惜健保的正途。

黃氏所提之數據頗值得我們深究,何以台灣民眾一年就醫次數竟較OECD平均高出一倍有餘?難道國人特別體弱多病,真是東亞病夫?其實,當中最主要的關鍵是民眾的就醫行為使然,外國人同樣會蚊蟲叮咬、疲勞痠痛、暴食腹脹、喝酒宿醉,只不過他們沒有「便宜大碗吃到飽」的健保制度,這些問題也自然就不會在就醫次數中呈現罷了。

黃金舜指出,如果所有人都能減少一次就醫,健保的費用就能省下375億元,對台灣的民眾、健保,都是相當有幫助的事,並呼籲台灣民眾,就醫概念要改變。此說確是一針見血之見,但是,如此淺易簡單的道理卻又弔詭的難以實踐,一則因為當局有現實的考量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韙規範限縮民眾之醫療需求,其次醫療供需系統已經形成,無限的需求刺激更多的供應正有如失速列車般向前衝,再者,同樣制度底下,應該節約的永遠是別人!畢竟,如果巷口的牛排店永遠可以三餐免費吃到飽,傻瓜才自己在家燙青菜煎荷包蛋!於是乎「改變就醫概念」就只是蒼白的呼籲!

許多看似偶然的背後都有其必然!大立之前需要大破,只是目前似乎並沒有看到這樣的契機!雖然有一針見血的看法,卻難有一招奏效的辦法,似乎也只能眼睜睜等待健保的血一滴滴淌乾! (相關報導: 王麗惠掌金管會保險局 彭金隆政大保研所同學、另外一位鐵娘子 更多文章

*作者為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