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烈天候襲擊人類已經很多年,人類喊節能減碳也喊了很多年,可是今年的劇烈天候來得又急又猛,以北半球夏天高溫來說,遠遠超過之前「明年會更熱」的預期。說得嚴重一點,如果最近十幾年是「溫水煮青蛙」,今年開始警覺「有點熱得受不了」,如果明年、後年……以此加速熱下去,只怕將無力跳出熱鍋矣。
除了酷熱(包括山火)還有洪水:中國去年華北、今年華南華中,印度東北部去年洪災今年依舊,這兩個人口最眾的國家動輒都1、2百萬人受災。
去年華北洪災時,我在臉書提出「期待大禹」,意思是,當天災讓人民陷入水深火熱,而當政者/政府無力解除人民痛苦,一旦「大禹」出現,天下人心將自然歸附於他。
可是,大禹治水花了三年,之前鯀治水無功沒記載多少年,這些年洪水氾濫於天下,天下人怎麼活過來的?(筆者註:且拋開大禹治水是歷史還是神話的爭議,大洪水應該是真,也就是全球性的洪災確實發生過)
《史記》的記載,堯命后稷教人在高地稼穡,也就是人民從黃淮平原遷往黃土高原,需要適應新的土地/氣候/作物/耕種方法。

仍然拋開后稷是不是傳說中人物的爭議,人類面對劇烈天候/全面性天災,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糧食供應。但農業受天候影響最大,一個地方的氣候變了,原來的主要作物可能就不適合種植了,如果「抱殘守缺」而不做改變,其結果搞不好是全球糧荒/災黎四竄。但若逆向思考一下,原來不適合在某地種植的作物,在全球氣候變遷之下,可能變成適合了。就近取譬,台灣從前沒有種植咖啡、可可,現在漸漸增加,甚至北部的芒果以前不堪入口,這兩年有些芒果樹結出可以入口的果實了。
這些情形放大到全球,從前只有在熱帶種植的作物,應該推廣到亞熱帶,亞熱帶的作物可以推廣到溫帶。簡單說,是將地球做為一體看待,隨著(順著)氣候變遷調整經濟作物生產——用文言文說就是「以天下物養天下人」。然而,要形成「天下」的共識談何容易,因此,以上所言大概很難成真。
《孟子》有一句名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他的原意此處不討論,借這個比喻來說明當前人類面對氣候變遷/劇烈天候的作為:全球暖化如果是「七年之病」,節能減碳能夠力行的話,也稱得上「三年之艾」(以這些年的情況來看,完全無法樂觀);可是劇烈天候來得又快又猛,卻是「三年之病」,節能減碳卻如「七年之艾」緩不濟急。
如果人類不能形成「天下一家」共識,我們也只能自求多福。這裡要鄭重提醒當政者,台灣的糧食生產(尤其是稻米主食)能力應該儘快恢復,否則一旦全球糧荒演變成有錢也買不到,晶片可不能當飯吃,跟著先進國家喊減碳,其實不具備條件。(不是不要做節能減碳,而是不要顧了減碳卻沒顧備荒)
大陸連年洪災,需要今之大禹;台灣只中半導體卻忽視農業,需要今之后稷。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如果我們搞錯了潔淨能源的代價,能源轉型也難救全球暖化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