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西門町行人徒步區的歷史,可追溯至70 年代。
當時,台北市政府為了改善西門鬧區的交通秩序,讓行人在此商業娛樂區域行走購物時不需顧慮交通安全,並藉以活絡商業買賣活動,自1977年1月1日起,正式在西門町設置「行人徒步區」,其範圍為中華路以西、成都路以北、西寧南路以東,與武昌街以南所圍之區域,以及武昌街從昆明街到康定路之間路段;實施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的18時至23時,以及週六、週日與假日的12時至23時。
在管制的範圍與時間內,禁止任何車輛進入行人徒步區,若是在管制時間外就已進入行人徒步區的車輛,則必須在管制時間開始後的5分鐘內自行離去,否則將予以開單處罰甚至拖吊。至於居住在行人徒步區內的商戶,則可憑證明文件,推行腳踏車或機車進入,但禁止騎乘。上述規定由警察機關派警執行。
原本台北市政府認為,若是西門町的行人徒步區試辦情形良好,將依據事實再逐步擴大範圍,或以連鎖方式將幾個徒步區連接在一起,進一步保障行人的交通安全。不過,這個第一版的行人徒步區計劃,才試辦沒幾年便宣告中止了。
進入80 年代後,台北東區的建設與發展十分迅速,對西門鬧區的商業活動有著不小的影響;西門町因受地理環境之限制,道路無法拓寬,再加上建築物老舊,難以和東區新式的建築設計與經營方針競爭。
於是,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劃處(都市發展局前身)於1984 年著手西門地區細部計劃定期通盤檢討與研究,再次提出了「西門徒步區」的構想;其設置目的係把街道還給行人、舒緩市民休憩的步調、提供大眾化的藝術活動,進而讓市民擁有一個舒適美觀的生活環境,並享受鬧中取靜之樂趣。
1985 年6 月8 日下午2 時,台北市長許水德與台北市議會議長張建邦,在台北市武昌街二段的來來百貨和獅子林新光商業大樓之間的廣場,共同主持「西門徒步區」的揭幕式。當時西門徒步區的規劃,不僅是台北市都市計劃建設的一大突破,也是市民生活品質提昇的具體表現,對於日趨褪色的西門鬧區,更具妙手回春之效!
根據北市府都市計劃處提出之計劃,武昌街二段全段被規劃為公園化的商店街,除了鮮豔與舒適的鋪設外,並在道路兩旁設置具有中國傳統文化風俗意味的座椅、盆栽、街燈與花台; 同時,西寧南路從漢口街至成都路間的兩旁人行道,各加寬兩公尺,並予以美化,將整個西門徒步區的鋪面系統、動線系統、活動廣場, 相互協調一致,徹底打破人行道與馬路之分隔。

這一版的西門徒步區計劃標榜「將街道還給行人」,主要是針對已實施的行人徒步區範圍, 作進一步的規劃與改善。徒步區路段採公車專用道方式,來減少一般車輛搶用車道之情況, 以擴大行人的活動空間。而徒步區的管制時間,與1977 年版本不同的是,假日的管制時間提前至早上11 時開始。
當時每逢週末,總能見到青少年在廣場熱舞, 以及各類藝人在街頭表演,就像是迎接解嚴時刻來臨的序曲。 (相關報導: 年輕時的「柯南道爾」推理比福爾摩斯更銳利:《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選摘 | 更多文章 )
1988 年,兩位西門町當地飯店與戲院的大老闆至日本考察,學習到當地商圈的經營模式, 決定加強推動西門徒步區的發展,並在吳伯雄市長任內完成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