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內戰還沒有結束,目前在台灣的政權是中國版圖中的一個叛亂政權。」、「如果有人不想要『一國兩制』,那就實行『一國一制』。」這些聽在台灣民眾耳裡「嗤之以鼻」的說法,出自中國大陸駐法大使盧沙野的口中。6月26日盧沙野出席法國外交與聯合國協會(FDNU)中法建交60周年專題研討會,他在主旨演講中做出如上表述。
對於盧沙野的說詞,我外交部以「各種扭曲或忽視台灣主權地位的說法,都不會改變雙方互不隸屬的現狀」加以駁斥。對一般人來說,盧沙野是中國大陸「戰狼外交官」的典型人物,他曾說過統一後「需要再教育台灣人,他們就會變成愛國分子」;也曾在節目上脫口而出稱,「前蘇聯國家」在國際法上沒有實質地位。被貼上「失言外交官」標籤的盧沙野,此次關於台灣地位的「新解」,恐怕不僅是「失言」那麼簡單,而是透露出北京在統一台灣問題上內在思路的轉折與變遷。
習近平成為「最大鴿派」 反映出北京統一困境
眾所周知,中共將解決台灣問題,做為「民族復興」的象徵與標誌。2021年11月中共19屆6中全會通過名為《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之第三份「歷史決議」,其中即寫道「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換言之,對北京而言,深信完成國家統一的目標已近在眼前。
然而,兩岸問題的複雜性亦體現於此,就算中國民間「武統論」水漲船高,習近平還是高舉「和平統一」的大旗,甚至中國大陸內部還有一種說法,指「習近平是最大的鴿派」。問題在於,「武力統一」不可為,「和平統一」又行不通,後者最大的障礙來自於美國的掣肘,以及台灣社會主流民意拒不接受,北京顯然陷入了「統一」的困境之中。
據了解,中國大陸內部逐漸湧現重新審視「統一」內涵的聲音。有看法認為,關於台灣問題,不應該再使用「統一」的概念,「因為台灣本身就是我們的一個省」;也不能用「回歸」這個詞,「因為台灣始終沒有宣布獨立,並且也不可能獨立」;說「收復」亦不準確,「因為沒有任何的外部勢力侵占台灣」。最好的辦法,還是回到毛澤東的對台方針,即「解放台灣」,「將解放台灣當作解放全中國的收官之戰」;此論調同時還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解放台灣後,沒必要實行一國兩制的方針,就按一個省的方式來管轄」。
如此說法至少在今(2024)年5月左右,開始在中國網路輿論場傳開來,還有網友拍成短影片,利用抖音(TikTok)等平台加以推廣。不管動機為何,從結果來看,對於中國大陸內部看待統一問題,確實起到了思想動員的效果。一位資深兩岸觀察人士即告訴《風傳媒》:「中國現在的民粹或輿論,對台灣的直觀似乎正在轉向。這與目前對岸對台行動的理據也是若合符節的。」
(相關報導:
幕後》挾「女王」以令諸侯?國民黨「逼宮派」來勢洶洶 朱立倫沒非連任黨主席不可
|
更多文章
)
就算中國民間「武統論」水漲船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是高舉「和平統一」的大旗。(資料照,美聯社)
從解放台灣到和平統一 從互不吃掉到政治談判
毛澤東時代「解放台灣」之說的思路回潮,與盧沙野近日在中法外交場合的對台問題表述,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儘管盧沙野被視為「大砲型」外交官,但其不太可能將網路上的「道聽塗說」搬上外交檯面;更何況他的講話全文,一字不漏地刊登於中國駐法大使館的官方網站上,可以說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中共「解放台灣」口號的首次提出,最早見於1949年3月15日官媒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強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任務就是解放全中國,直到解放台灣、海南島和屬於中國的最後一寸土地為止。」同年9月,中共在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致解放軍通電文中,便曾要求軍方「早日實現全國人民的殷切盼望,解放台灣、西藏和一切尚未解決的地方,最後完成統一全中國的偉大事業。」
至於「解放台灣」要以什麼方式完成?1955年5月31日,周恩來在中共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表示:「中國人民解放台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毛澤東時期談的「解放台灣」,前提都在於體現「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的事只能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解決。」
直到1978年12月22日中共11屆3中全會舉行,「和平統一」取代了「解放台灣」。從1983年的鄧小平與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會晤時提出的「鄧六條」來看,陸方將「和平統一」定義為「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到了習近平時代,更進一步把「和平統一」推向「政治談判」的層次。
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左)曾提出解決台灣問題6條方針(鄧六條),其中提到「和平統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資料照,美聯社)
統一缺乏響應動機 毛澤東「解放台灣」正回潮
北京「和平統一」旗幟高舉了45年,台灣內部的「統一」支持度和「中國人」認同卻每下愈況。儘管近年來再注入了「融合發展」元素,但是諸如民間交流盛會「海峽論壇」也淪為「大拜拜」,長年參與的台方代表也私下向《風傳媒》抱怨,民間交流的形式有必要檢討,如何將「惠台」效益廣泛普及到社會更大範圍。
兩岸分析人士向《風傳媒》解讀,「統一」路線的負面性正面快速浮現,主要表現在台灣民眾沒有動機認同和支持「統一」,甚至帶著「干我底事」的心態來看待「統一」。而毛澤東時代所談的「解放」概念,就像當年「打土豪分田地」的號召,得以突顯台灣人若是響應中國政策,是會有利益上的好處,站到了正義與道德的制高點;同時社會內部還會分化為「受益者」與「非受益者」,起碼讓台灣人在「統一」問題上產生了具體的「動機」。
中國國防部長董軍6月2日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表示,「對付台獨武裝就像甕中捉鱉,不足掛齒」。(美聯社)
北京是否已經啟動歷史借鑑模式,將「解放」的內涵帶入「統一」的政策之中?這一點非常值得觀察。不過,2022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20大報告中,首次加入了「台灣是中國的台灣。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的表述;中國防長董軍今年6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首度使用了「台獨武裝」用語;軍事上,圍台軍演首重台灣東部外海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解放軍「萬噸大驅」航母編隊輪番現身南海,對美國進行壓力測試;政治上又以「兩高三部」的名義推出了「依法懲治台獨」的意見,重者可終身追究刑責。
(相關報導:
幕後》挾「女王」以令諸侯?國民黨「逼宮派」來勢洶洶 朱立倫沒非連任黨主席不可
|
更多文章
)
這一連串的做法結合起來看,便不會覺得盧沙野的發言是「空穴來風」,反而是「意有所指」。「和戰並用」本來就是「解放」重要的手段運用,北京統一台灣的歷史大業,除了習近平的強硬身影外,未來會不會看到更多毛澤東的戰法戰術,外界或許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