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無敵、自信的以色列年輕人,其實有一個弱點—他們很在乎軍事考試,如果沒考好的話,甚至是一輩子的傷害。
在以色列是徵兵制,除非是來自宗教家庭,不然猶太人不分男女都必須當兵,男生當三年,女生當兩年。以色列文化很看重當兵,如果有能力當兵卻不當兵,那這個人大概有問題。以色列人從小的夢想,就是到一個好的單位。
在以色列國防軍服役,不像台灣是用抽籤的,而是有智力、心理和體力三方面的測驗,然後再按照能力和興趣,軍方會媒合最適合你的崗位,換句話說是以色列年輕人建立自己身分的基礎。
我認識兩個因為身體健康問題而被軍隊拒絕的女孩。她們不必參軍,但卻申請軍隊中「工作人」的職位。她們說:「我們想融入一個社區。我們需要像其他人一樣,將這兩年奉獻給自己的國家。」
當以色列人結識新朋友時,總會出現「你在哪個單位服役?哪一年?你認識○○○嗎?」的對話。這就像一個社交俱樂部,試圖在十秒之內弄清楚該把這個新朋友安置在哪裡。
這有點像是在台灣,至少在台北,大家都能認出建國中學、北一女中、師大附中等頂尖高中生的制服,甚至畢業幾年後,都還有「校服日」。外國人不太能理解這個文化,對台灣人來說,上了哪所高中就區分了你的能力,但對其他人來說,就算是成就,也是十五歲時的事,有什麼好得意的。在以色列,服役的單位其實就是反映出你的能力。
每年大約有十萬人要服兵役,軍隊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在戰鬥的單位,而是在做支援戰鬥軍人的工作,因此被暱稱為「工作人」(Jobnik)。大概有百分之十的人會想要加入特種部隊,例如像是馬特卡爾軍團(Sayeret Matkal)、Shayetet 13、櫻桃旅(Duvdevan),專門進行逮捕恐怖分子、情報收集的反恐行動。但是,只有軍事考試的成績在前百分之二至三的人,才有加入特種部隊的資格。
以色列青少年,從成年禮之後,不是預備自己進入頂尖學校,而是為了進入以色列國防軍的特種部隊在做準備,這真是令人大開眼界。為了能有優秀的軍事考試成績,以色列小孩甚至會存錢去請教練。
「這是真的,而且這到現在都是我的優勢。當我告訴我的高中學生,我曾在馬特卡爾軍團服役,可是不能告訴他們情報人員工作的細節時,這給了他們更多的想像空間—他們認為我像詹姆斯龐德一樣工作,這讓我在他們眼裡很酷,對我來說教書更容易。」我的朋友告訴我。
我不知道是台灣的升學壓力比較大,還是以色列的軍事考試,但不同的是,軍事考試沒有重來的機會。我認為這個軍事考試的影響沒有這麼誇張,因為以色列人的字典裡沒有「不可能」或是「我不夠好」,所以我開始問身邊的人:「你有認識的朋友,因為沒進到好的部隊,而心裡有創傷的嗎?」
「可是這不是你可以隱藏的事情。全家人都知道這個兒子為這個考試付出的努力。即使作為朋友我們也都會知道。」我認識一位與以色列人結婚的美國女生,她幾乎是帶著歉意的聲音說,她的孩子「不夠以色列化」。她說,很難解釋為什麼世界上有壞人試圖殺死我們,而我們一家人必須逃往避難所。我真的很想告訴她,即使她的兒子不參軍,不會有人說他只是半個以色列人……但我想我不能這樣說,因為軍隊就是這裡的一切。
有個以色列人來自一個非常重視軍隊服役的城市,他身邊有些朋友因為沒有進入好單位而感到非常沮喪。但作為左翼人士,他選擇不去參軍,為此他付上的代價是坐牢。
「那麼當人們發現你沒有參軍時,他們會改變對你的看法嗎?你會因此而失去朋友嗎?」我問。
「當然,但我也不需要那些因為我沒有去參軍就拒絕我的人來當我朋友。」
這個回答,其實更符合我對以色列人的印象,他們不會根據別人對他的看法,來建立自己的身份。就像特拉維夫的執行長都穿人字拖一樣。下屬可以自由地與主管交談,學生挑戰他們的教授,大膽、無敵、自信。但為什麼以色列人,會這麼在意服役的單位,為什麼要因為軍事考試不好而感到沮喪或受傷?
以色列人是國家人民(People's state)。上一秒,以色列人還在抱怨自己的國家,下一秒他們就公開地說「我愛我的國家」。當他們在哥倫比亞旅遊時腿斷掉,第一個會打電話給媽媽,再來會打給國家,派一架直升機來救難。我有一個朋友分享過他親身的故事。
因為當兵時間很長,以色列人退伍後,通常也不會急著去念大學,有些人會花上兩個月的時間做以色列徒步旅行(Israel National Trail),從南走到北一千公里。有些人會去打工,存錢去進行一至兩年的長期旅行。像印度、中國、尼泊爾的山區都在以色列年輕人的熱門旅遊國家清單上,一方面東方哲學發源地比歐洲有更多未知和冒險的趣味,另一方面亞洲的物價更適合長途旅行。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了七.九級大地震,至少9000人死亡、20000多人受傷。大地震困住了許多登山客,當中有600個人是以色列公民,包含跑去震央附近的藍塘山區爬山的Ofir在內。
「對啊,而且我們沒剩下什麼食物。」但是他很幸運,他的以色列旅伴中有人帶衛星電話,所以第一時間他們都已經向家人報平安,過兩天以色列政府就已經派直升機來接他們。
「老實說,這是我一輩子第一次為我是以色列人感恩,其他人的政府沒有為他們做什麼,我們卻知道直升機馬上就會來接我們。」
在地震發生後,只有以色列人有衛星電話借大家用,在一片混亂中,幫忙蓋房子、幫大家打點滴的也是以色列人。終於在28號,天上降下了第一個救難隊的人,也是來自以色列。二29號,大家搭以色列軍隊的直昇機到了Dunche村,然而這個地方距離有車經過的大馬路還有6小時的步行距離。
在這個事件中,只有以色列政府在第一時間反應,不惜鉅資派直升機外加二百六十人的搜索和救援隊把這些年輕人帶回來,震後第二天就已在當地山區建好臨時醫院。也為了一個失蹤的青年Or Assraf動用更多的國家資源,只因為不管是生是死都要把他帶回家。
以色列每個家庭都有正在當兵或當過兵的孩子,所以那些被困在尼泊爾山區的孩子就像⾃己的孩子,民意就是要立刻把他們帶回到父母身旁。以色列的向心力的確不一樣。這是人民與軍隊之間的默契,到了關鍵時刻,有國家當人民的後盾。他們愛國,所以我想,他們求表現的壓力,是出於是他們對以色列的愛,也是作為一個以色列公民的驕傲。在每種文化中,都有某些東西是我們非常重視的。當我們沒有達到社會的普遍期望時,我們會感到遺憾。
作者介紹|以色列美角 約阿咪
以色列旅遊部落客,擅長分享以色列的文化、歷史、政治,著有《以色列:耶路撒冷.死海.拿撒勒.加利利》一書。出生於台北,21歲那年獨旅以色列、埃及與約旦,開始認識這塊土地上的人,2017年開始經營《以色列美角》部落格、FB以及Youtube頻道,並曾撰寫以色列相關雜誌、新聞專欄和錄製Podcast。2021年榮獲以色列外交部獎學金,攻讀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以色列研究碩士學位,研究主軸包含十九世紀的巴勒斯坦以及歐洲大屠殺,目前一家三口住在耶路撒冷,分享來自以色列最真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