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暑假被抓去當皇帝,慌張
想像一下,你是個富二代,你們家有多屌呢?手上土地是台灣的三十倍大、領你家薪水的員工有十幾萬人,是台積電的三倍。高二的那年暑假,你爸去外縣市出差,你正在享受家裡沒大人的快樂,此時消息傳回來你爸死在當地,你忽然繼承大把股份,成為新任董事長。然而董事長是個屎缺,此時公司剛經歷一波超大虧損,部分幹部看公司沒前途準備帶人離職,簡直內外交困。
(A)管他的,先拿公司的錢去把妹(B)乾脆把公司賣掉(C)把董事長的位子推給念國中的弟弟(D)勵精圖治,讓公司重返榮耀。
答案是:你以為你還有得選啊?你各位給我繼續乖乖念書、管好你自己,公司的一切由你諸葛叔叔說了算,你只要在董事會出來致個辭就好啦!
劉禪差不多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位了。當時劉備以替關羽復仇為名,率大軍攻打吳國,卻在夷陵慘敗,將領、士兵折損大半,蜀國元氣大傷;南部的本地大族、酋長趁機謀反,一時竟無力進剿。
劉禪作為一個十七歲的富二代,這時尚無能力面對這麼嚴峻的情勢,於是按照劉備遺囑,把諸葛叔叔當作爸爸,蜀國一切政軍事務皆由諸葛亮處理。即位的第三年,諸葛亮七擒孟獲(這個是真的,不是三國演義唬爛的喔,酷ㄅ),平定南方。第五年諸葛亮上〈出師表〉,準備北伐,這一年劉禪二十一歲,差不多大三了。
然後一直到諸葛亮死,他基本上不是在北伐、就是在準備北伐的路上,而劉禪從二十一歲長到二十九歲,都未能親自執政。劉禪這段青春正盛的年華,身為皇帝,卻被鎖在深宮之中,既沒有權力也沒有自由,既不能紈絝一把、也不能馳騁抱負,他的心情恐怕非常人能理解了。
那麼是因為劉禪太弱智,所以諸葛亮不讓他親政嗎?二十九歲前他固然沒有表現機會,但他在諸葛亮死後的表現,卻絕非弱智。諸葛亮死後,劉禪首先廢除丞相制,把相權一分為二,文武分離,防止大權旁落,令兩者互相制衡;其次任用蔣琬、費禕、董允等能臣,使他們交錯執掌軍、政大權,不至於專權於一人,也避免他們像諸葛亮一樣過勞。
劉禪在諸葛亮之後還繼續維持蜀漢長達二十九年,是三國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執政早期放棄積極北伐,與民休生養息,卻未曾放鬆邊防,期間發生興勢之戰,大敗來犯曹軍,間接導致曹魏被司馬氏所篡;到最後十年左右才因無法整合國內派系,對內惑於宦官黃皓、對外放任姜維窮兵黷武,終於導致滅亡。
蜀漢滅亡後劉禪被移到洛陽,後來司馬昭問他:「你思不思念蜀國啊?」要知道,這是一道送命題,就好像女朋友跟你說「欸你前女友很正欸」,這時候不是表現你情深義重的時候,而是表現求生欲的時候,你要果斷說:「是喔,我都忘記她長怎樣了。」正如劉禪的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後來以作詞聞名的李後主,就是答錯了這題,當場去世了(這個部分,老高以後專門做一期節目給大家講)。所以如果你因此以為劉禪智商低,你的情商恐怕更堪憂,至少在宮鬥劇裡,劉禪會活得比你久非常多。
(相關報導:
花木蘭代父從軍,為何軍營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歷史課本沒說的3大原因曝光
|
更多文章
)
平心而論,劉禪雖不是什麼英明神武的君主,卻也遠不是弱智或昏君,你我面對他的處境,都未必能做得比他更好。
誰是皇帝啦ㄏㄚˋ!
回到〈出師表〉,一個智力正常、但既無權力又無自由的、大三年紀的劉禪,會怎樣看這篇文章呢?我猜他一定超級不爽。
如果我們從一個皇帝的角度來讀〈出師表〉,就會感到非常嚴重的違和感,什麼叫「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意思是說他們都不是效忠於我,只是為了報答我爸,才勉強來幫我做事嗎?所以我只是你前男友的替代品嗎,你什麼意思,給我說清楚ㄛ。整篇一直先帝先帝先帝,我爸已經死五年了,你清醒一點!!誰才是皇帝啦ㄏㄚˋ!
「宜開張聖聽」、「不宜妄自菲薄」、「不宜異同」、「宜付有司」、「不宜偏私」、「亦宜自課」、「宜嫁娶忌行房」,你是在排農民曆還是在罵小孩阿?朕已經二十一歲了,該幹嘛不該幹嘛我自有分寸,用你當眾這樣教訓朕嗎?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尤其顯得僭越,按理皇宮地位當然高於丞相府,即便「俱為一體」,也是你相府來配合我皇宮,怎麼會是我皇宮去配合你相府呢?後世學者,也有因此懷疑諸葛亮擅權專政、甚至有不臣之心。而文中「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所謂「志慮忠純」的人,這個「忠」到底是忠於丞相還是忠於皇帝?反正你喜歡的就叫賢臣,我喜歡的就叫小人唄,是這樣嗎?皇宮中的小祕書該用什麼人、皇帝該信任什麼人,應該是皇帝自己的權責,更不需要丞相越權費心。
我們如果把諸葛亮此時掌握的權力,與當初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相比,會發現驚人的相似:武鄉侯/武平侯、丞相/丞相、領益州牧/領冀州牧,同樣是架空帝王,以丞相為名手握軍、政、中央、地方所有國家大權。那麼,諸葛亮是否如曹操一般,是隻手遮天的野心家呢?除了就結果論,諸葛亮及其後人終究沒有廢帝自立,在〈出師表〉裡,我們可能也可以看出諸葛亮與篡臣的距離。
首先文中頻用「宜」、「不宜」雖然不敬,卻顯示出劉禪尚保有一定裁奪之權,否則諸葛亮只需將其軟禁,讓自己的人代其決定一應事務,何必苦口婆心勸其聽從?提到費禕、董允等,有人認為這些人是諸葛亮在宮中爪牙,負責控制劉禪,但文中也總說「悉以咨之,然後施行」,正說明最終仍是由劉禪自己「施行」。
換個角度看,諸葛亮不是白癡,他難道不知道自己上的表有多奇怪?但是他仍敢這樣寫,是他知道自己沒有篡奪之意、更知道劉禪也知道他沒有篡奪之意。就像你爸唸你的時候,明知道你不喜歡聽,卻還是忍不住要唸、還是覺得必須唸。正因為知道自己的表不合於一般君臣之禮,所以最後才會「臨表涕泣,不知所云」,寫到情深處,回頭才發現寫了多少不該寫的東西。
這樣明目張膽的僭越,其實恰恰展現出君臣之間深厚的、情同父子的信任。
劉禪和他「蜀漢價值充滿」的管家哥哥們
話說蜀漢分三派,荊州、東州、益州,何以如此?原來益州本來是劉璋統治,劉璋害怕曹操侵略,邀請劉備來協防,劉備二話不說,答應之餘順便把劉璋趕走自己接管益州。於是益州政治人物就分成三種:劉備自己帶來的人,裡面多半是荊州名士,稱為荊州派;劉璋舊部改投劉備,他們也不是本地人,被叫做東州派;最後是本地大族,即益州派。
荊州派以諸葛亮為首,在劉備死後,基本上幾乎壟斷了蜀漢的高層人事;益州派作為地主,對外人統治難免不滿,長期被排除在核心之外,其中說服劉禪投降的譙周算是代表;而東州派既無地主之利,又非新君舊部,最終並未形成團結一致的利益集團,當中有人比較親荊州派,比如董允的爸爸董和就是諸葛亮的好基友、有人比較親益州派,比如後來被諸葛亮鬥倒的李嚴。
所以〈出師表〉裡,諸葛亮推薦的都分別屬於哪派呢?其實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四人都是荊州人,其中郭攸之、向寵是純正的荊州派,而費禕、董允小時候就遷入益州,論出身屬於東州派。不過前面也提到了,董允他爸董和是諸葛亮的好基友,諸葛亮還不是丞相的時候就是他的上司,之後當上了丞相沒辦法朝夕相處還常常想他;而費禕則是董允的好基友,會一起出去玩、坐同一台車的那種,也曾經受到董和、諸葛亮的照顧提拔。
說穿了,這四個人都是諸葛亮自己家的小朋友,特別安排到劉禪身邊。好的方面可以說是方便照顧及教導劉禪、打好關係;說得難聽,其實也是監視劉禪不要做出什麼不利於諸葛亮的事。尤其費禕、董允兩人從劉禪十五歲當太子的時候就超前部署,被安排做太子舍人、太子洗馬,負責陪太子念書、當太子的小祕書;劉禪即位後,又一路升上侍中、侍郎,其實就是從小祕書變成大管家,負責打理劉禪的生活、給劉禪建議。
那麼,除了派系正確、「蜀漢價值充滿」這種大人的理由,這些管家哥哥們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值得劉禪向他們請教學習呢?不如我們一一來看他們都做了些啥吧。
一號選手郭攸之,很遺憾,似乎沒什麼建樹。正史中說他:「性素和順,備員而已。」人不錯,但只是個湊數的。更被蜀國知名嘴砲王廖立評為:「從人者耳,不足與經大事,而作侍中。」就是說他沒主見、不能做大事,不配當侍中。
二號選手費禕就不同了,費禕是諸葛亮死後蜀漢最重要的臣子沒有之一。在諸葛亮死前,費禕以蜀漢萬人迷著稱,出使東吳時令孫權愛不釋手,在蜀漢軍中能牽起魏延、楊儀兩大刺頭的手攜手向前。諸葛亮死後,他接蔣琬的班,成為蜀漢權力核心,掌權約二十年,任內「邊境無虞,邦家和一」,前面提到興勢之戰,就算是費禕的手筆。費禕是個才華橫溢的奇葩,他可以一邊開趴一邊辦公,卻不耽誤正事,令他的基友董允頗為羨慕,不過不知道劉禪在他身邊,會學到開趴的部分還是學到辦公的部分就是了。
三號選手董允不像費禕那麼酷炫,是個會管人的嚴肅哥哥。生平最著名的事就是阻止劉禪多開後宮、寵信宦官,據說後來劉禪看到他都有點怕。董允後來曾代理部分費禕的職務,因此與諸葛亮、蔣琬、費禕合稱蜀漢四英,不過其實董允跟前三者的地位差滿多的,權力沒那麼大、在位時間也很短。
總的來說,諸葛亮安排這些人固然有「用人唯親」的嫌疑,但這些人也算是能勝任相應的任務。換個角度想,重要的位置如果不放自己信任的人,怎麼能安心呢?而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也還是重用了費、董二人,更說明他們也博得了皇帝的信任,即使他有點怕董允。
在這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政治操作的複雜性,一個政治家進行的一舉一動,考慮的因素很多,理念、利益、關係不一而足,我們也須多方面考察,不因某種片面的因素就全盤支持或否定一項決策。表面上說是要你親賢遠佞,其實是要安排我的人;表面上是安排我的人,其實是真的想把事辦好。這樣的事,好的、壞的,現在都還在繼續發生,未來也還會繼續發生。
他愛我、他不愛我、他愛我、他不愛我......(圖/好人出版提供)
這就是愛
我們前面提到諸葛亮架空劉禪、言詞僭越、往皇宮裡塞人,而劉禪又非白癡,必然也知道這些事情對皇權有多危險;但我們也看到出師表當中蘊含著的雙方的信任。那麼,劉禪對諸葛亮到底是怨恨多些,還是信任敬重多些呢?
有的學者認為是怨恨,證據是:諸葛亮死後,劉禪拒絕為其立廟祭祀,兩次駁回民眾的要求,最後過了幾年,才答應立廟在偏遠的諸葛亮墓前。學者於是認為這是藉機發洩對諸葛亮的不滿。不過其實古人立廟須遵守禮法,劉禪實是依法行政、謝謝指教,這裡最多只能證明劉禪沒有愛他愛到願意打破規矩而已。
第一,重用丞相舊人。前面已經提過費禕、董允,但其實諸葛亮第一位繼承人蔣琬與諸葛亮關係更深,算是丞相府的祕書長。而且剛上任時他的資歷、人望都不是最好的,劉禪卻願意遵丞相遺命任用,顯示出對諸葛亮的信任。
第二,李邈案。劉禪基本上是個脾氣很好的人,正史的紀錄中,劉禪一生中竟只有處死過一個人,那就是李邈。原因是李邈在諸葛亮死後上疏毀謗諸葛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有不臣之心,劉禪聽聞大怒誅殺了他。我猜當時劉禪還在丞相叔叔去世的傷痛之中,卻聽到這般言論,一時情緒失控才痛下殺手,可能連李邈也想不到平時「愛德下士」的後主竟會因此怒開殺戒。
第三,厚待諸葛瞻。諸葛亮死時,兒子諸葛瞻才八歲,據諸葛亮自己說,是個「聰慧可愛」的小盆友。對劉禪而言,這個小自己二十歲的弟弟是叔叔的遺孤,要大加照顧,諸葛瞻十七歲時就娶公主成為駙馬,然後明明沒什麼功績卻一路升遷,三十四歲任衛將軍兼平尚書事(差不多大概行政院副院長左右),可謂是個徹底的靠爸酬庸人生勝利組。但他後來以身殉國了QQ。
其實諸葛亮與劉禪的關係應該可謂是政治史上的奇蹟,皇權能夠這麼徹底的放出去,再和平收回來的,歷史上幾乎沒有。放出去收不回來的就像隔壁曹叡託孤給司馬懿;收回來卻鬧得腥風血雨的比如康熙殺鰲拜、神宗抄張居正家之類。這當中除了一些客觀因素(比如諸葛亮小孩太小之類的),最重要的,我想還是劉備、諸葛亮、劉禪之間深刻而特殊的羈絆。
所以如果問我劉禪與諸葛亮之間是什麼感情,我會說那就是愛,是恨鐵不成鋼的愛,是嫌你煩、卻拚命想得到你的認可的愛,是平凡又難得的,父子之愛。
作者介紹|黃星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