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內到國際,為了減碳大推能源轉型,敲鑼打鼓喊上天、風風雷雷,但實際看數據顯示的成果,難看到幾乎可說能源轉型尚未啟動。
能源碳排增加,化石燃料占比僅減0.4趴
上週油氣巨擘英國石油(BP)所屬的能源研究所(Energy Institute)公布《世界能源統計年鑑》,其數據顯示,2023年能源排放量成長2%,首次超過4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而往再生能源移動的能源轉型成果,去年可再生能源比前1年成長13%,看似有所進展,但問題是占比更大來自化石燃料能源同樣增加,因此最終化石燃料在能源結構中所占比例只略微下降0.4個百分點至81.5%。
坦白說,相較於「雷聲極大」的乾淨能源聲音,在全部占比中只增加區區的0.4個百分點,實在是無感之極,難怪專家看了數字不無沮喪的說出:「可以說能源轉型甚至還沒有開始」;甚至如果把時間拉更長看,經過近30年的努力,化石燃料在能源中的比例,只是從1995年的86%,降到去年的81.5%。
這些數字,對全球減碳的需求而言,實在談不上是什麼振奮人心的數據。當然,我們也可以充滿「正能量」的態度看待此事:如果沒有乾淨能源的推動,依照國際能源署的估計,過去5年的排放量成長將是現在的3倍左右。
台灣低碳能源占比從19.4%降為16.9%
台灣的情況雷同。蔡政府8年最常拿來說嘴的政績之一,就是推動能源轉型、卓然有成,大幅增加了風光綠電、引領台灣走向零碳排。只是實際數據未必支持這種說法。
近日多次對外談談能源政策、主張為了減碳必須用核電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就整理了一份數據,比較蔡政府上台前的2015年,與2023年台灣來自低碳能源(包括風、光、水、核)的比例,結果2015年的數字19.4%,去年是16.9%。
換句話說,說了半天的能源轉型成果,僅為是吹噓。因為能源轉型所指是增加低碳能源比例、減少碳排高的化石燃料能源。但8年來台灣低碳能源比例是不增反減,這算是那門子的「能源轉型」?接著核三停機除役後,低碳能源比例可能還要再往下降。
「可以說能源轉型甚至還沒有開始」這句話,顯然也適用於台灣。台灣只有16.9%的低碳能源,不僅遠低於最重環保歐盟的69.7%,也比全球平均的39.6%低。甚至連中國的36.3%都高出台灣1倍以上。
南北有別,開發中國家難減碳
全球「能源轉型還沒有開始」的主因,明顯在「南北有別」上。「北方國家」(指歐美富國)的歐洲,化石燃料在能源結構中的佔比首次降至70%以下,美國的煤消費量減了17%,化石燃料用量降了2個百分點。專家估計歐美的化石燃料用量己達峰值、未來應該就是下降趨勢不變。
但「南方國家」(開發中國家)則呈現不同景況,例印度化石燃料用量增加8%、其煤炭用量首次超過北美和歐洲的總和;中國雖然一直增加綠電裝置,但化石燃料用量還是增加6%、占比超過8成。
這種情況不難理解;開發中國家需要電、能源,支持經濟與產業發展,用電需求一定是年年成長,煤電相對便宜、簡單,是開發中國家的不二選擇,貴又不穩定的綠電無法匹敵,要開發中國家犧牲本國經濟來減碳,就免了吧,其中存在著經濟學上所說的「公有地悲劇」。所以最後呈現出的全球數據就是「能源轉型尚未開始」。
淨零碳排有如妄言而非承諾
至於台灣「能源轉型還沒有開始」的原因簡單,就一個字:蠢。錯誤的能源政策讓台灣的低碳能源占比不增反減、能源轉型成虛言甚至騙局。國外增建綠電是用來取代化石燃料的火電,所以低碳能源比重會增加;台灣卻是用來取代低碳的核電,所以低碳能源占比反而減少。
2023年號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高溫的1年,而且至本月止,己連續十多個月創下該月破紀錄的高溫,沙國連日高溫飆破攝氏50度、超過1300到麥加朝聖者熱死,印度也出現超過50度高溫、首都德里連續超過40天出現40度以上的高溫。減碳以因應全球暖化是得更為迫切。 (相關報導: 亞洲最大離岸風場完工 蔡英文:8年前白皮書上的能源轉型已成眼前場景 | 更多文章 )
但從能源轉型的成績來看,減碳控溫的前景不妙,2050年淨零碳排承諾有如妄言而非承諾,低碳能源不增反減的台灣,則是不折不扣的豬隊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