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姮燕觀點:阻礙印度移工來台,便宜了誰?

中華民國駐印度代表處與印度台北協會正式簽署台灣印度移工合作備忘錄,確定開放印度移工,再次引發擔憂聲浪。(示意圖/取自Pixabay)

台灣引進外籍勞動力的困境,不是來自日本、韓國的薪資競爭力,因為台灣給移工的薪資與福利不輸日韓,提供的健保、福利更勝他國。更不用說在語言、技能的要求,台灣遠低於日韓,以至於移工來台相對簡單、快速、費用便宜,且不須具備專業技能及語言能力,深受越南、印尼等國家的喜愛。

台灣也從來沒有針對台灣曾經引進的勞動力來源(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蒙古),對其人民貼標籤,甚至表達不歡迎之意。但從去年底,勞動部著手與印度簽署勞務合作備忘錄(MOU)以來,甚至出現資訊操作與中國認知作戰的疑雲,導致已半年過去,仍在討論印度移工引進的工種、數量及方式,這樣緩慢的跨國勞務合作事務,對台灣目前嚴重的缺工及嚴重的移工逃逸狀況,毫無幫助。

非政府直接經營管理的單一直聘平台,是利益交換的變相仲介

俗話說的好,「狼不能看管羊」,近幾個月來移工團體的說帖,鋪天蓋地的指控仲介剝削,要求即將開放的印度移工,僅能採用政府對政府(G to G) 的聘僱方式,採用單軌的「直接聘僱計畫(簡稱直聘)」。

首先,如果真有違法跟剝削的台灣仲介,勞動部的職責就是讓這些不法仲介從市場消失,而若勞動部失責,監察院也未監督,廢監察院剛好。再者,若只針對印度移工採用直聘,其他如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皆是委託仲介或雇主直聘的多軌制,更是毫無遮掩的針對印度方的「歧視」行為。而且由誰建立、管理這套直聘系統也會是問題,畢竟勞動部一旦無法親力親為,又是外包給廠商及特定團體,也只是變相、變種的仲介罷了。

部分勞動力輸出國的移工來台前,繳交大筆費用給其母國仲介,「外國人力仲介」非法超收,是印尼、越南等國家沒有把關及管理的問題,任由其「外匯英雄」被母國仲介剝削,所以勞團帶移工在我國抗議,邏輯不通且不恰當,反而應該去駐外辦事處前抗議才是。若真有誰被剝削,在台灣被剝削的,一直都是雇主,尤其是失能重症的家庭看護工雇主。

勞動部對外國人力仲介採「認可制」,意即只要外國政府核發設立許可、我國勞動部認可,就可以輸出勞動力;但外國仲介品質非我方所能干預,我國勞動部唯一能做的,是管理好台灣仲介,並杜絕台灣仲介剝削台灣雇主。仲介若超收登記費、介紹費、移工服務費,或是沒有提供雇主及移工良好的服務,就該如實的反應在勞動部主責的仲介評鑑上,才能汰惡楊善。用單一直聘制度消滅仲介,並非解方,也讓仲介及雇主在聘僱移工的方式上,毫無選擇,更嚴重的問題是單一直聘,忽視移工與雇主間的語言障礙,屆時若有更多的勞資衝突,直聘中心將必須擔起所有責任。

但直聘中心會負責,能負責嗎? 目前的直聘中心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得標經營,而勞動部許可的「非營利仲介」還是能收固定費用,仍有營利。這些勞動部近年來發展的新手法,仍舊沒有解決雇主被剝削的問題。而若勞動部決定單一直聘制度,那就該著手輔導台灣仲介轉行,因為仲介有工作權,而雇主也有選擇要仲介服務或是直接聘僱的自由。 (相關報導: 童文薰觀點:一頭瘦牛,民進黨要剝幾層皮? 更多文章

直聘制度之所以不被雇主使用,有其原因,主要是繁複且對雇主沒好處。由數據及歷史資料可知,移工的直聘制度由來已久,但除了2011年到2016年因「假直聘(表面雇主直接聘僱,但辦案文件與流程等,仍舊是仲介處理)」,每年有平均2萬名直聘的移工外,從2017年至,每年只有約5千至9千名雇主使用直聘,僅佔77萬在台移工總數的0.7%。用管理的概念來描述,勞動部架構的這個直聘產品,僅占聘僱市場中的市占率0.7%;一個不被自由市場喜好的產品或服務,在私人企業,早該淘汰。但維持直聘能若意在提供多一項聘僱方式的選擇,仍有其必要性,但若讓這個市占率如此低的產品,透過政府干預,變成唯一的方式,壟斷市場,而且只針對印度,就萬萬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