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教育工作者對廢死應有什麼立場?

筆者指出,在各級教師當中,支持死刑的居多數。(示意圖/Pixabay)

廢死與否是當下大家關心的議題。民調顯示,有約八成受訪者支持死刑(反對廢死)。雖然沒有針對各級教師展開調查,但根據我們的日常見聞,在各級教師當中,支持死刑的也居多數。許多年輕教師雖然自詡有許多進步的觀念,但在廢死這議題上,卻和許多年長者有一致的立場。

死刑作為對罪大惡極之人的懲罰是國人的既有觀念。傳統「牙對牙,眼對眼;一命還一命」的報應觀根深蒂固。在這種主流思維的壓力之下,我們社會中卻不乏一群人數不多,但理念堅定的人,他們在廢死這議題上絲毫不肯讓步。這群少數人當中,有位任教於師資培育學系的大學教授,他在好多年前發表過一篇論文,問了一個值得教育界人士深思的問題。這問題是: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基於教育工作者的身分,是不是就一定就要對教化所具有的功能與人的可塑性抱持著絕對的信念?他對這問題給了一個肯定的答案,他堅信,教師須肯定人的可教化性及教育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他認為,這就是教師這個職業的特徵,也是教師的終極價值觀,沒有這種信念的人,在第一步就不應該投身教育事業。

也不僅如此,他還進一步主張,教師的這個信念不僅是他職業上的信念,也還須落實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為的是達成身教與言教合一的自我期許及社會期望。這位教授以這樣的邏輯,一路下來思考死刑的問題,他的結論因而就是:「基於這種終極價值的確認,我在面對死刑——一種對他人生命可塑性的否定與放棄時,必然要回歸自己的價值系統中檢視。如果發現自己的價值系統出現不一致的情形,為了避免自己人格分裂,不是選擇放棄工作,不然就要修正對死刑的立場,而我選擇的是後者。」他修正的結果是:他從一位支持死刑的人,轉而為支持廢死的人。

老實說,我們雖然對這位教授的獨排眾議及勇於反省感到敬佩,但對他的論證並不滿意。歷史上有好多的偉大教育工作者,如孔子、孟子和荀子,他們一方面相信人的可塑性(人性本善固是如此,人性本惡也是如此),但另一方面卻也不反對死刑,甚至還支持死刑。由此可見,相信人有可塑性和凡人就有教化可能等等命題,不必然地就可以讓我們推論到不應該有死刑或死刑應該廢止的結論。此外,和他不一樣的是,我們認為教育工作者可以把他們的職業生活和日常生活做一個切割。也就是說,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職業工作範圍內盡忠職守,相信他的學生一定具有可塑性或可教性;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就不一定要相信他學生以外的其他成年人(包括他的朋友、長輩、配偶)也是如此,也不須展現出言行一致的修養。換句話說,教育工作者可以不用把他在職場上的終極信念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也因此不須進一步放棄對死刑的支持,或轉而倡議死刑的廢止。根據我們的觀察,有許多教育界的朋友就沒有做如此的延伸。 (相關報導: 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近8成5民眾反廢死 游盈隆:大規模強烈反對聞所未聞 更多文章

雖然不滿意這位教授的論證,但我們認為,假如他再多花一些功夫來補充為什麼要相信人有可塑性或人有可教化性(也就是說,若他能清楚地說明為什麼人有可塑性或可教化性、如此概念的基本性質,及我們一定得接受如此概念的理由),假如他提出的說明及論證夠有說服力或夠動人的話,或許那樣的信念就可以強烈到可以延伸至我們日常生活的地步,也因此可以讓我們以之作為廢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