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產能過剩」是個假議題!?德國經濟學者:不該用「產能過剩」粉飾自己缺乏競爭力

風傳媒會員每月可免費閱覽3篇VIP文章 已是會員? 立即登入
2024年3月27日,中國江蘇常州的汽車工廠正在組裝SUV。(美聯社)

《法蘭克福匯報》29日刊登法蘭克福大學經濟學家霍斯特·勒歇爾(Horst Löchel)的評論〈蕭爾茨是對的〉(Scholz hat recht)。勒歇爾支持蕭爾茨與保護主義保持距離的作法,德國汽車業應當正面接受中國電動車的挑戰、而非高築貿易壁壘,因為美國抱怨的「產能過剩」只是假議題。勒歇爾說,德國出口商品總值在GDP的佔比遠超過中國,但德國有「產能過剩」問題嗎?無論拿「產能過剩」或者「國家補貼」當成加稅理由都很怪,因為歐美國家也會進行補貼與追求出口。

勒歇爾是法蘭克福金融與管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也是中德研究中心的聯合主席。他在這篇評論指出,德國作為出口大國,國民生產總值的40%都用於出口,這似乎也是一種嚴重的「產能過剩」。但德國有理由為出口的成果自豪,因為這是德國國際競爭力的展現,更確保了德國的經濟繁榮。被指責「產能過剩」的中國就出口絕對值而言是全球第一,但是若與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對比,中國的「產能過剩」情況其實遠不如德國。

-本文未完,本篇為風傳媒VIP文章-
加入風傳媒會員每月可免費閱讀3篇VIP文章
免費體驗一個月! VIP訂閱內容無限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