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於5月16日表決通過國民黨團主導的「反廢死」公投提案,最終以54票贊成、48票反對通過,根據《公民投票法》規定,將於今年8月23日正式進行投票,而此次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各級法院合議庭法官判處死刑不須一致決之政策?」
公投目標針對什麼法律改變?「一致決」爭議在哪裡?
提案人國民黨立委吳宗憲指出,此案是針對大法官113年憲判字第8號所要求的「死刑需合議庭一致通過」提出反制,他認為,該解釋使死刑難以執行,等同於實質廢死,且形同架空國民法官制度,同時主張,不能讓一名職業法官的廢死立場凌駕於六位國民法官之上。
支持方主張什麼?為何強調「還權於民」?
吳宗憲批評,大法官非民選卻能推動實質廢死,這樣的司法主導不符民主精神,他強調,透過公投就是要讓人民發聲,用總統賴清德所說的「更大的民主」來解決制度僵化問題,他表示,死刑是社會最後的正義防線,而非報復工具,應由多數民意決定其存廢與執行標準。
反對方如何回應?為何擔憂民粹操弄?
民進黨立委莊瑞雄、徐富葵與林月琴等人皆表達反對立場,他們認為,目前死刑仍在執行中,不存在廢死問題,國民黨此舉只是政治操作。
綠營強調,一致決是為求判決審慎,避免誤殺無辜,不應用公投方式處理司法制度,他們批評國民黨「炒作議題轉移焦點」,是對司法獨立的干擾。
民意與制度怎麼取得平衡?8月公投結果將成關鍵?
(相關報導: 國民黨為何急推「反廢死公投」?朱立倫說要辦「這些活動」綠營提1現況痛批政治操作 | 更多文章 )
目前民調顯示,超過8成民眾反對廢除死刑,而藍營也強調這項民意基礎是公投發起的核心原因,儘管綠營憂心司法專業遭政治干擾,但國民黨堅持「讓人民決定是否接受一致決制度」。這場公投不僅是司法制度之爭,更將成為檢驗民主與民意落差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