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看台灣統獨爭議: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想「永遠維持現狀」

20240424-副總統賴清德24日赴南港展覽館出席2024 Touch Taiwan智慧顯示展覽會。(陳昱凱攝)

「台灣,是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台灣擁有自己的國民、政府、邦交國,但因與中國的領土歸屬問題至今難以參與國際活動和組織,也難以對外稱自己為「國家」。無論如何,每一個是或不是的答案背後,來自對岸中國的威脅或多或少都會被考慮在內,影響著台灣人,影響著這座島嶼的未來。

出生於台灣解嚴後的90年代,31歲的楊敏琪(Mikie)很早就認定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曾經,看著台灣受到中國長期打壓,不能在國際組織舉起國旗、邦交國接連斷交等,她希望台灣可以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在未來能有獨立的那天,名正言順地參與任何國際活動。然而如今,她改變想法,希望台灣和中國「永遠維持現狀」就好。

徹底改變她對台灣未來想法的轉捩點,是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那一天。當時社群媒體上不斷流傳戰爭畫面,小孩受傷流血、無助的人民被迫離開家園,Mikie開始思考:台灣真的能獨立嗎?如果中國打過來,怎麼辦?

烏俄戰爭的爆發促使部分台灣民眾意識到中共武力犯台並非不可能,他們重新思考台灣的未來,擔心稍有差池都會讓台灣步上烏克蘭的後塵。30歲的鐘宇星(Danny)和張家捷(Jack)曾經傾向暫時支持維持現狀再打算,但他們現在也已改變想法。

「為什麼會有人認為台灣可以獨立?他們沒有看到這些(戰爭)資訊嗎?」Danny如今人在國外工作,他認為自己在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得到台灣獨立。Jack從事業務工作,他也擔心台灣若要獨立,可能就會變成戰爭之地。因此,與其付出慘重代價,受訪的三位年輕人寧願兩岸關係一直維持現狀。甚至,他們希望「永遠」維持現狀,不要改變。

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態度近年有所變化。
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態度近年有所變化。

根據一項長期的民意調查,支持兩岸關係「永遠維持現狀」的台灣民眾正逐年上升,自2022年以來更是各項選擇中最高。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下稱:選研中心)在今年2月公佈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民調,該調查從1994年12月起開始執行,紀錄台灣三十年來重要的政治趨勢。其中,選研中心以六個分類來調查民眾對於統一和獨立的看法,分別是:

儘快統一(1.2%)儘快獨立(3.8%)維持現狀偏向統一(6.2%)維持現狀偏向獨立(21.5%)維持現狀再決定(27.9%)永遠維持現狀(33.2%)

從最新的民調可知,統一或獨立的支持度相對少數,前者僅佔 7.4%,後者佔 25.3%,是自 2018 年來的新低。而在扣除儘快統一和儘快獨立的選項下,超過八成的台灣民眾依然傾向「廣義的」維持現狀。不過,在維持現狀的四類選項當中,民眾最支持「永遠維持現狀」,其支持度從30年前的9.8%提升至如今的33.2%,超越過去多年以來一直穩居榜首的「維持現狀再決定」。

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
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

對此,選研中心研究員兼中心主任游清鑫提醒「永遠維持現狀」和「維持現狀再決定」的交替性高,會隨著國內外局勢相互交替,但兩者的區別在於:永遠維持現狀相對不開放,它就像一條單行道,「一路走,你沒有別的路了。」 (相關報導: 習近平跟匈牙利總理哥倆好,宣布中匈關係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更多文章

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在其評論中指出「永遠維持現狀」是新的趨勢,意味著:越來越多台灣人選擇主動維護現狀,或者是「主動拒絕再討論統一或獨立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