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大選進入倒數階段,據民調顯示,現任總統諾賽達、右派律師維格列、現任總理希莫尼特支持度位居前3名,而《波羅的海通訊社》7日刊出訪問內容,其中諾賽達和維格列均認為應調整我國駐處名稱,對此我國外交部8日強調,現行名稱是雙方政府共識,經審慎協商後所決定。
立陶宛將於5月12日舉行總統大選,若無候選人獲得絕對多數選票,將在投票2周後舉行決選。這次有8名候選人,尋求連任的諾賽達(Gitanas Nausėda)民調一直位居第一,身為唯一女性候選人的希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和維格列(Ignas Vėgėlė)處於拉鋸狀態,但後者些微領先。
《波羅的海通訊社》(BNS)訪問民調前3名候選人對外交政策的看法,內容於7日刊出,其中問到是否建議修改「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名稱,諾賽達表明,把「台灣」換成「台北」才是符合「一個中國」的常見國際作法,且被各方接受。

諾賽達提到,我國駐處英文名稱使用非常規的「Taiwanese」,且專家說中英文名有差異,而中國對中文名有很大顧慮。他表示,原則上歡迎在立陶宛設立這類代表處,但在穩定與中國關係的脈絡下,「我認為需要改名」,強調應和相關各方有尊重對話,與台灣及中國的所有步驟應保持一致。
諾賽達認為,調整我國駐處名稱可做為立陶宛要和中國關係正常化的訊號。我國駐立陶宛代表處2021年11月掛牌運作,是繼2003年在斯洛伐克設館後,時隔18年再在歐洲國家設館,且是首次在中國邦交國以「台灣」作為駐處名稱,而中國把與立陶宛的關係降為代辦級,以示不滿。
諾賽達非首次表明要駐處改名
這並非諾賽達首次表達要我國駐處改名的看法,他2022年4月曾向立陶宛廣播電台Ziniu Radijas直言:「我認為開設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不是錯誤,而是其名稱,這事情沒與我協商...... (台灣)代表處名稱成為強烈影響我們和中國關係的主要因素。」

另外,2022年時任中國駐立陶宛代辦曲柏華接受BNS專訪時表明,修改台灣駐處名稱只是緩和與中國關係的「第一步」。除了諾賽達,維格列也認為我國駐館使用現行名稱是考慮不周的行為,讓立陶宛和中國陷入外交爭執,且帶來巨大經濟損害。
「台灣在任何歐洲國家的駐處都沒用這名稱」,維格列直批,讓台灣開設代表處無關立陶宛的「價值觀外交」,而是為特定政治人物帶來經濟利益的決定,點名獲得我國中東歐投資基金投資的生技公司Oxipit,以及中東歐融資基金融資的太陽能板製造商Solitek都支持希莫尼特,且她現在是Oxipit股東之一。 (相關報導: 波羅的海外交戰》正與中國談判恢復關係 立陶宛外長這原因未見吳釗燮 | 更多文章 )
維格列還說,同樣得到我國中東歐投資基金資助的立陶宛科技公司Teltonika,也給予諾賽達政治獻金,「顯然沒有價值觀為基礎的(外交)政策,只是給政治人物好處的政策,這已傷害立陶宛」。對於更改我國駐處名稱,希莫尼特直言:「我不會提議修改(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的名稱。」
Modifying Taiwan representation's name in Lithuania would be only "the first step" to deescalating row with Beijing, China's acting chargé d'affaires in Vilnius tells #BNS in an interview pic.twitter.com/1z3a58Fh3J
— BNS Lithuania (@BNSLithuania) February 15,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