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愛沙尼亞接受台灣開設代表處,中國已暗示若成真,將會使雙邊關係降級,不過歐洲新聞台10日引據愛沙尼亞外交部長薩克諾的聲明強調,接受台灣設館與「一個中國」政策並不衝突。另外,愛沙尼亞外交部亞太司長卡雷索恩先前提到,立陶宛的案例顯示中國很在意台灣代表處的名字。
愛沙尼亞公共廣播公司(ERR)9日刊出卡雷索恩(Kristi Karelsohn)專訪,提到台灣在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歐洲國家設立代表處,並以「台北」為名,沒有遭受中國的強烈反彈,而立陶宛的情況明顯是名字問題。她亦稱,推動貿易、文化關係,且代表首都較能被中國接受。
卡雷索恩說,台灣的代表處可被視為如同德國邦政府或比利時瓦隆(Wallonia)、佛拉蒙(Flanders)地區在其他國家的代表機構。被問到愛沙尼亞對外情報署(EFIS)認為中國不滿的原因,主要是立陶宛開設駐台代表處,卡雷索恩回道:「我們知道名字對中國而言終究很重要。」

卡雷索恩直言,顯然不能以台灣之名開設代表處,這樣就會是另個國家的代表機構,而基於目前擁有的經驗,預期若有這樣的代表機構,中國會是相同反應。對於愛沙尼亞的2023至2026年的《外交政策及發展合作框架》,她表示,中國對愛沙尼亞依然重要,但不能過度依賴中國的原物料。
卡雷索恩稱,愛沙尼亞沒有任何個別與台灣發展關係的計畫或策略,也沒有對中國關係的策略報告,只是在不同文件中提及中國,並提到愛沙尼亞外交部2022年委託4名大學學者評估與亞洲國家的未來關係,其中建議和理念相近的亞洲國家在經濟、氣候和文化領域尋求密切關係。
中國不滿以台灣為名設館
卡雷索恩強調,有注意到歐盟和美國愈來愈認為中國是地緣政治敵手和競爭者,但愛沙尼亞是擺脫依賴,追求自身的獨立外交政策,並不意味尋求反抗中國。她還說,台灣於1990年代在俄羅斯設立代表處,當時並沒有引起中國反彈,俄羅斯與中國關係也沒惡化。
1992年,時任俄羅斯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簽署《俄台關係條例》,依據該法雙方互設代表處。問到中國當時尋求和西方國家加強關係,但現在已很強大,卡雷索恩說,愛沙尼亞從中國那邊聽到,中國是對代表處名稱反應強烈,並稱台灣2022年開設駐法國普羅旺斯辦事處,至少中國沒嚴厲反彈。
對於愛沙尼亞國會第一副主席基維馬吉(Toomas Kivimägi)和中國大使郭曉梅見面後轉述,若讓台灣設館,中國會召回大使,卡雷索恩表示,立陶宛企業確實面臨大問題,其駐中國大使館也無法運作,「我們當然有注意到這些風險」。身為愛沙尼亞國會「友中小組」主席的基維馬吉8日和郭曉梅會面。 (相關報導: 外長吳釗燮出訪波羅的海地區 歐洲智庫學者:這3國行為傳遞2個訊息 | 更多文章 )
「就我看來,(中國)大使離開對愛沙尼亞會是非常大的問題」,基維馬吉在會面後向媒體表示,「沒必要玩火...... 搞壞和中國的關係並不聰明。我不想要情況加劇」。他告訴《彭博》,中國是全球少數能影響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的國家。愛沙尼亞強烈指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It was an pleasure to host Taiwan FM Joseph Wu in the parliament. Historical meeting in the journey of strengthening relations between Estonia and Taiwan. This is an true example where Estonia does value based diplomacy. pic.twitter.com/OcnnXTp8Ww
— Kristo Enn Vaga (@kristovaga) November 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