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揭仲專欄:共軍戰略支援部隊之成立與撤銷

中共官媒19日宣布,共軍戰略支援部隊已於該日撤銷,另新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圖為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讀者提供)

4月19日下午,中共官媒突然宣布,共軍戰略支援部隊已於該日撤銷,另新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仍由中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中共國防部發言人吳謙隨即在晚間的國防部記者會進一步指出,在這次改革後,共軍將形成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四大軍種,加上軍事航天部隊、網路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等四大兵種的新型軍兵種結構。

消息傳出後,立刻引起各主要媒體,和各國解放軍研究學界的高度關注。因為成立於2015年12月31日的戰略支援部隊,不僅被視為習近平軍事改革的一大創舉;同時該部隊從成立迄今,始終具有高度神秘的色彩,外界一直很難窺其堂奧。如此卻在成立不滿8年半,就出現劇烈變化,自然引發外界的議論。

中共2015年成立戰略支援部隊的理由 

戰略支援部隊雖然是在2015年12月31日,由習近平親自授旗成立;但該部隊的功能與組織等相關論證工作,至少在2012年上半年就已成熟。在當時付梓的共軍相關出版品中,就有相當完整的陳述,只不過名稱還不是「戰略支援部隊」,而是籠統地稱為「戰略信息作戰力量」;並已明白提出應該將分布在總部、各軍區和軍兵種的信息作戰力量單位「統一整合」,成立於「直屬於中央軍委的、獨立的戰略信息作戰部隊」的建議。

依共軍學者的看法,今後作戰的基本形式就是「一體化聯合作戰」,從「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的角度出發,則信息作戰可區分為「信息保障作戰」和「信息攻防作戰」二大類。

其中,「信息保障作戰」,包括獲取信息(我方稱為資訊)、傳遞信息、處理與再生信息,和信息的運用,以獲得聯合作戰指揮的信息優勢,從事此一任務的力量就稱為「信息保障力量」;至於「信息攻防作戰」,則包括對敵方信息、信息系統和認知信念的攻擊活動,與對己方信息、信息系統和認知信念的防禦活動,主要手段有反情報、電子對抗、網路攻防和心理戰等,從事此一任務的力量就稱為「信息攻防力量」。

而「信息保障力量」和「信息攻防力量」,又可統稱為「信息支援力量」。

中共在2015年之所以將分散在各總部、各軍區和軍兵種的信息作戰單位,集中於同一指揮機構,原因是在軍改前的論證階段中,共軍得出先前信息作戰力量分散管理、各自為政的建設模式,不僅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也制約了信息作戰力量的建設效益,和新型信息作戰力量的生成與發展。共軍出版品就特別指出,在信息防護建設方面,由於缺乏統籌規劃,使相關建設「不同步、防護標準不統一、防護能力不一致、整體防護能力差」,使信息安全遭到嚴重威脅。

因此,在規劃設計戰略支援部隊時,共軍不但把原屬不同單位的情報、資電、網路、心理戰和太空部隊集中,還希望按照未來聯合作戰的需求進行整合,賦予各單位在聯合作戰中的任務,並依據任務來進行裝備的開發,與戰術戰法的研擬和驗證;以便替聯合作戰提供「準確、高效、可靠的資訊支撐和戰略支援保障」,與「陸海空和火箭軍的行動融為一體」,成為戰爭制勝的關鍵力量。 (相關報導: 風評:為電賭國本─「經濟部農業局」的光電加值論 更多文章

削弱五大戰區的自主能力

戰略支援部隊成立時,共有參謀部、政治工作部、紀律檢查委員會、網絡系統部和航天系統部等五個主要職能部門。推測是將原總參謀部直屬的三部(技術偵察部,負責戰略層面的情報搜集和網路攻擊)、四部(電子對抗與雷達兵部,負責戰術級別的資訊戰)、五部(信息化部,負責通訊)、原總政治部的聯絡部與「三戰」(輿論戰、宣傳戰和心理戰)基地,和原總裝備部負責科技情蒐、各航天發射中心、航天遠洋測量船等單位整併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