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級致癌物(Group 1 carcinogen),你知道多少呢?事實上,除了菸酒及加工肉,我們生活當中還有不少常常被忽略的一級致癌物質,本文將另舉出四種常見的一級致癌物。
一級致癌物的定義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以下簡稱 IARC)的資料,一級致癌物指其媒介或混合物對人類有致癌性,詳細成分列表可至 IARC 網站查詢。截至目前為止,一級致癌物名單上共有 120 種物質。
四種常見一級致癌物黃麴毒素(Aflatoxin)
常見來源:發霉的花生玉米等豆榖類、苦澀的堅果、變質的米飯、長久未更換的筷子等。
黃麴毒素可以說是目前所知最強的生物致癌劑,僅 1 毫克黃麴黴素就具致癌效果。黃麴毒素來自變質穀類、豆類等食物中所產生的黃麴菌。所以,如果豆穀、堅果類發霉了,安全起見還是把整包給丟掉,因為黃麴菌的黴菌孢子可能早已汙染整包食物了。發苦的堅果也最好別碰,這苦味就是來自發霉所產生的黃麴毒素。雖然相較於牲畜,人類擁有較高的黃麴毒素耐受性,但若長期攝取低劑量的黃麴毒素,仍是會引發肝癌(Liver cancer)的風險。
味噌、豆豉、豆腐乳、豆瓣醬、臭豆腐等等豆類發酵製品,也會遭黃麴毒素汙染。而人若吃了這些被汙染的農作物或肉品,同樣等同暴露於黃麴毒素的危害中。
黃麴毒素有極高的熱安定性,且不易被一般加工方法移除,建議民眾在選購此類食品前,務必先確認其外觀正常、包裝完整才購買,儲藏食品時,要保持在乾燥陰涼通風處,若已過保存期限就要丟棄,食物發霉也應當如此。
亞硝胺(Nitrosamine)
常見來源:加工肉製品、隔夜菜、煙燻食品、火鍋等過熱食品。
您可能知道硝酸鹽(Nitrate)和亞硝酸鹽(Nitrite),但亞硝胺呢?簡單的說,硝酸鹽經由細菌作用會轉化成亞硝酸鹽,而當亞硝酸鹽和某種游離胺物質產生化學反應,即會形成亞硝胺。雖然亞硝胺屬一級致癌物,但民眾也不用因過度害怕。其實,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無所不在,空氣和食物都有它們的蹤影,根據中華民國農委會的聲明,兩者不但可幫助食品保色、增加風味,還能抑制肉毒桿菌汙染,尤其對食品加工業者來說是個大好消息。
真正的「壞角色」不是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而是亞硝胺,且由於只有受細菌污染和發酵產品才會有較多的游離胺,所以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資料,一般蛋白質食物形成亞硝胺的比例屬非常低。
另外,雖然高溫烹煮會加速亞硝胺的生成,但研究結果也並非都一致。所以,若想降低亞硝酸鹽的潛在風險,請少吃隔夜菜、煙燻及過熱食品,烹調方式則可改用水煮、蒸或微波,同時多攝取含維生素 C 和維生素 E 的食物,因為抗氧化能阻斷亞硝酸鹽轉轉成亞硝胺的反應。 (相關報導: 網傳九層塔含致癌物質丁香酚、黃樟素?專家破解網路謠言:放心吃 | 更多文章 )
苯駢芘(Benzo[a]pyrene)
常見來源:抽菸、車尾廢棄、高溫油炸食品、油煙、烤肉等。
喜歡吃燒烤或炒、煎、炸物的人要注意了,這些食物可能含有苯駢芘,尤其是烤焦的部分。一種被 IARC 列為一級致癌物的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以下簡稱 PAHs),存在於燒烤或烹調溫度過高的食物中,另外高油脂、高蛋白的食物在高溫也會產出很多的 PA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