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長期以來被視為潛在的健康危害來源,從家具裝潢到日常生活用品無一倖免。不只可能引發過敏與皮膚刺激,更被列為致癌物。毒理學專家招名威及「無毒教母」譚敦慈提醒民眾,甲醛其實就潛藏在我們最常接觸的三大類物品,包括衣服、食物與汽車內裝。
汽車隔熱棉、芳香劑藏健康風險
譚敦慈曾在《醫點不誇張》節目中提到,過去曾有知名汽車品牌爆出內部使用的隔熱棉甲醛超標,導致幾乎一半車主罹患血癌,引起社會極大震驚。譚敦慈指出,高溫下甲醛揮發速度會加快,特別是夏天將車停在戶外後,進入車內前務必要先開窗、通風,必要時可多次開關車門,加速空氣流通,降低吸入風險。
此外,車內常見的芳香劑也可能是另一項潛在威脅。市售芳香劑成分多含有塑化劑或不明定香劑,甚至是工業用有機溶劑,長期吸入恐導致頭暈、記憶力減退,甚至干擾神經系統。
新衣未洗先穿 恐引發皮膚過敏
除了汽車內裝,衣物也是甲醛常見的藏身處。尤其是免燙衣物、布料較挺的襯衫及牛仔褲,在製作過程中會添加定型化學物質,而甲醛正是其中之一。譚敦慈表示,這類衣物穿之前務必先清洗,尤其牛仔褲建議清洗2至3次再穿,因為甲醛具有水溶性,可藉由水洗有效去除殘留。
不過根據《今健康》報導,招名威指出,一般人在穿新衣時的甲醛暴露時間短、濃度低,與長期職業性暴露相比風險極小,穿沒洗過的新衣服會致癌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且致癌幾率是非常低的。但為避免出現紅腫、瘙癢、過敏或接觸性皮膚炎等問題,仍建議新衣服一律先洗再穿,養成健康習慣。
加工食品添加甲醛 恐成健康隱患
譚敦慈指出,某些加工食品如蘿蔔乾、乾米粉、魚丸、豆腐、豆芽菜與腐竹等,若外觀看起來「特別白」、長時間放置卻不腐敗,極可能添加了甲醛或其複合物「吊白塊」作為防腐劑。這類非法添加物曾在台灣多次被檢出,2017年彰化衛生局抽驗春捲皮時,發現其色澤異常潔白,一驗之下竟檢出甲醛,製作業者還辯稱這是「祖傳做法」。
面對這類潛在風險,譚敦慈建議,購回這些食品後可先以清水浸泡至少30分鐘,不必加鹽;若時間有限,也可使用熱水快速汆燙,部分像腐竹這類食品,烹煮後將湯汁倒掉,同樣能減少甲醛殘留。
4大方法遠離甲醛毒害
勞動部也提醒民眾,以下4個實用方法能有效降低甲醛對健康的威脅:
1、新裝潢及新購傢俱之房間,需特別注意室內空氣對流及通風,避免空氣中累積過高甲醛濃度。
2、新衣服先洗過再穿,可以避免甲醛危害。
3、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食物。
4、職場上建議甲醛相關作業人員使用合適呼吸防護具,並注意定期維護更新之;工作場所仍需加強通風換氣,以降低員工甲醛暴露濃度,並定期實施健康檢查,以維員工之安全衛生。
資料來源:《今健康》、《勞動部》 (相關報導: 洗完澡別馬上打開浴室門窗!專家曝3NG習慣「濕氣散不掉霉菌暴增」,多數人都做錯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