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俊傑觀點:核心系統轉型釀風波─金融業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核心轉型關鍵成功要素是小核心+大能力中心+人才轉型。(示意圖/取自pexles)

國內知名保險業者曾耗費巨資想做好核心轉型,但因為經驗不足,加上合約模式不適合,導致上線後重大缺失頻傳,衝擊商譽。但核心系統轉型是必走之路,如何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金融業的核心系統轉型始終是個冒險、昂貴且漫長的旅程,有將近70%的金融核心轉型未能完全實現預期的成果。以幾年前國內知名保險業者耗費巨資的核心轉型為例,欲將核心套裝軟體過量修改成自己所要的客製化系統,再加上核心轉型經驗待加強,採用不合適的合約模式,沒有把關好資料移轉及測試等關鍵要項,導致上線後重大資訊缺失頻傳,不但疲於奔命,更衝擊其市場商譽及高階領導人的去留。

急上線「以後再來改善」 恐留下技術債

銀行核心轉型存在以下三大挑戰,首先是轉型經驗與技能。銀行雖對自有的核心系統掌握度高,對本身的業務最了解,但曾經歷過核心轉型的人不足,缺乏轉型所需的專案治理、端到端的業務分析、複雜系統整合、完善的資料移轉,以及嚴謹的測試能力與經驗。再加上核心轉型是一個很昂貴的計畫,人員隨時和時間賽跑以求如期如預算地完成計畫,對於一些有多重選項的解決方案,銀行若欠缺專業經驗與相關能力,無法做好完善的分析,總是在找到一個可行方案後就匆匆採用,說服自己說「以後有時間再來改善」,但這往往成為技術債,未來接手者可能不見得知道當時的情境跟調整。

技術支援力成「稀缺資源」 無關鍵架構恐失序難控

其次是架構規劃與整合。「領先市場、客戶至上、高效安全」是國內多數銀行想要達到的主要資訊策略目標。隨著轉型的深入,各個銀行的技術支援能力,已經與人力、物力、財力並列成為「稀缺資源」。在轉型過程中,若將原本置於大型主機單一資訊架構的各個核心系統模組,在沒有統一的應用、數據、監控、流程等關鍵資訊架構下,隨意地遷移到開放的環境中,將會導致資訊系統大而散、雜而亂,失序難控的現象。新的銀行核心系統若缺乏妥適的架構規劃及充分的溝通、整合,將導致未來的資訊系統缺乏先進性和前瞻性,或因過於激進而出現可行性問題。

「慣性思維」主導 難改傳統工作思路與方式

最後是轉型文化和組織慣性不一致。IBM商業價值研究院認為:「技術變革往往不是數位轉型面臨的最大挑戰,如何帶領全行克服組織文化、慣性思維,用新的思路迎接市場變化,才是最大的難題。」多數銀行都提出要「打造一支面對未來新型銀行的數位人才團隊」。

但在實際工作中,多數銀行還是存在著業務與技術割裂、職責不清、邊界模糊、流程複雜、溝通成本較高等問題。業務與技術部門間、資深與資淺人才間的斷層很難突破,只有少數人能夠主動變革、主動轉型,多數人在「慣性思維」的影響下依然保持傳統的工作思路與方式。

綜觀國內銀行近年來的核心系統轉型,可歸納為下列4種模式,依序是:模板銀行(Model Bank),其次是套裝軟體+大量客製化,再者是自行開發核心系統(自建),最後是分階段建置,先核心輕量化再換核[如下頁表1]。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改款時間只需對手的三分之一!為何中國電動車的研發速度可以甩開競爭對手一大截? 更多文章

核心系統想轉型,可以參考圖上四種模式。(《台灣銀行家雜誌》提供)
核心系統想轉型,可以參考圖上四種模式。(《台灣銀行家雜誌》提供)

關鍵成功要素 小核心+大能力中心+人才轉型

近年來,不管銀行採用上述哪種核心系統轉型的模式,都有共通的趨勢:小核心+大能力中心+人才轉型。小核心並不是說核心不重要,而是指核心系統要輕量化,做到「關注點分離」。所謂「關注點」就是市場變化最快、最占用核心系統資源、客戶常來和銀行斤斤計較以及監管頻繁創新的交易。這些「關注點」是造成核心系統需要頻繁異動的主因,但也是銀行持續創新提供差異化服務之所在。將「關注點」逐步從核心系統移轉到新興開放的應用、數據、監控、流程等資訊平台架構,將可以讓留存下來的小核心系統更加高效地運行,也因為異動的頻率大幅降低,小核心將可以更加穩定及安全。日後,如果要再進一步置換這個小核心,可以依行內接受新技術人力和能力的程度,更容易採用自建或套裝軟體加少量客製化的模式來完成整個核心系統的置換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