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做一隻泅泳於書海的魚─莫昭平

Openbook每年邀請專家評選年度好書。(莫昭平提供)

《Openbook閱讀誌》的logo是縮寫的OB兩個英文字母,我看那字形很像一隻快樂的魚,理事長莫昭平笑了,形容自己在書海中「如魚得水,快樂得不得了!」

莫昭平這輩子與書的連結太深了,早年在中國時報服務時,她向創辦人余紀忠說,想當記者,跑「出版」這條路線;1988年報禁開放,余紀忠希望她創辦一個讀書版,當時國內沒有先例可循,於是師法紐約時報書評NY Times Book Review,成為China Times Book Review,開卷版就這樣誕生–「開卷有益又有趣」。

2023Openbook好書獎的40本好書。(莫昭平提供)
2023Openbook好書獎的40本好書。(莫昭平提供)

「那時我們做得轟轟烈烈,成為華文世界文化指標」,莫昭平說。直到2008年,報社易主,經營理念不同,讀者生態也有很大改變,文化出版越來越不受重視,2016年開卷被縮版、人員縮編,「我們三位前後任主編,我和李金蓮、周月英,覺得很憤慨,不忍心二十八年的文化薪傳就此斷裂,就憑三顆憨膽、滿腔熱情,義無反顧在網路上創辦《Openbook閱讀誌》,Openbook不就是開卷嗎?我們把開卷在網路上復興了!」

不到十人團隊經營的非營利組織 Openbook

如今邁入第八年的非營利網路媒體《Openbook閱讀誌》,內容包含新書書訊、書評、人物專訪等豐富資訊,除了官網,還經營FB、IG、Plurk、Threads、Matters等新媒體,經營團隊除了不支薪的志工莫昭平和李金蓮,只有七人。

「以前開卷版一周一次篇幅有限,Openbook做為網站沒有截稿時間,去年上稿六百多篇,平均一天1.8篇;不只文字,我們還有影音、做podcast,不斷與粉絲互動,還不時直播,工作量非常大;不論上稿、辦活動都得利用社交媒體宣傳推播。分眾時代,每個社交平台使用者都有其特質與喜好,團隊是一群優秀專業愛書人,每天孜孜矻矻,工作滿載,相當辛苦…」

從開卷版到Openbook,每年評選年度好書,是文化出版界年度盛事,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除了是重要選書指南,更是文化出版的歷史與顯影,Openbook每年邀請專家評選最好的四類叢書:中文創作、翻譯、生活、童書,從中可以看到時代的議題與思潮脈絡,背後有很多值得觀察思索的線索。

莫昭平說,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曾讚譽Openbook像一面時代的鏡子,映照時代的社會、經濟與生活面,也像一座燈塔,照耀寫作者、出版社和讀者。「我覺得我們是不能停止的、要傳承的,就像紐約時報書評今年已經第一百二十八年,它的一百年特刊精選這百年來每一年最重要的書評文章,可以看出百年來社會與文化思想的脈絡,非常有價值,令人感動。我們也就是這樣做下去吧!」 (相關報導: 風評:陳宗彥八次性招待彈劾不了─連蒼蠅都打不得的監察院 更多文章

莫昭平最愛文學,碰到好看的書會讀到很晚,有時最後幾頁會捨不得讀完。(莫昭平提供)
莫昭平最愛文學,碰到好看的書會讀到很晚,有時最後幾頁會捨不得讀完。(莫昭平提供)

雖然出版社表示去年歷經最寒冷的一年,但莫昭平觀察剛結束的台北國際書展卻令人振奮,「六天展期來了五十五萬民眾,大大小小講座超過一千場,不論熱門大眾或冷僻專業小眾、台灣或國外作家,漫畫圖文的、文學的、詩的、非文學的,幾乎每個場子都擠得滿滿滿,老中青作家都深受歡迎,有的場外圍了七八圈甚至席地而坐,有些場子幾乎擠不進去,白先勇、吳明益、駱以軍等作家的座談,要提前半小時去佔位子,讓人為作家和出版社開心!更令人高興的是,聽眾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專程前來,熱切臉龐與專注眼神,怎能不對出版社與出版的未來深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