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農鮮乳總是比較貴?獨立酪農從收購鮮乳、委託加工廠、冷鏈配送,再到通路與市場行銷,每個環節都沒有大廠的既有生產工具與規模優勢,難以壓低成本,才會導致最終售價與大廠相差高達5%以上。
小農知名度最高品牌「鮮乳坊」一瓶936毫升定價120元,比起鮮乳市佔第一的統一瑞穗鮮乳建議售價92元,整整多了3成。在路易莎咖啡店一杯中杯拿鐵不過70元,換小農乳源就要加10元。根據凱度消費者指數2021年第三季市售鮮乳售價,小農鮮乳價位落在每公升87元,比整體鮮乳平均高出7元,相當9%的價差。
明明都是鮮乳,為何「小農」總是比別人貴上幾個銅板?其實,獨立酪農從生產端的養牛成本、加工廠、冷鏈配送,再到通路與市場行銷,各環節因為沒有大公司的事業基礎,成本堆疊起來相當可觀,才會讓終端售價更高。

困境1:獨立酪農牧場難以量產與彈性處理 特色化飼養都是錢
小農,顧名思義牧場規模不大,如果不與乳品大廠契約合作,國內多數酪農都會將生乳賣給代工廠或與鮮乳坊、台灣牧場這些專門扶持在地酪農的業者合作簽約。而因為沒有自己的加工生產線與銷售渠道,因此在牧場生產上無法盡情擴張。
一位與統一企業合作的酪農戶透露,跟大廠簽約3~5年的酪農戶通常可談到全量契作(買斷),因此不用擔心生乳產量多過合約,因為大廠一定都會全部收購。然而,若只是簽約一年、之後想獨立運作的酪農戶,就只能以固定的量談合約,因此,小農不僅多產乳不一定會有相應獎勵,冬天也面臨生乳滯銷的話,等於整體收入更不穩定。彰化縣農業處畜產科科長許天耀也說:「小農發展有一定的限制,畢竟不如大廠有這麼多的資源、事業體,可以彈性處理生乳,」
代工鮮乳坊8成生乳的中華民國農會台農鮮乳廠也承認:「小農發展得再好也有極限值,無法大規模發展。」台農代工的牧場生乳,單日收乳量約370公噸,若有酪農有剩乳會收到400公噸,台農會再拿這30公噸拿去做自家的鮮乳。

除了無法量體化,小農品牌與大廠最大的差異化在於,單一乳源與在地特色。而為了做出自家特色,不管是在飼料、飼養方式的優化上,經常需要額外成本。統一某契作酪農也證實,據他了解某知名小農品牌收購單一乳源鮮乳時,價格每公斤會比大廠加2元,A2鮮乳的乳源也是多2元,不僅是考量到為了更高品質所需投入的人力、飼料與硬體成本,同時也是鼓勵農民持續精進牛隻飼養的技術與效率。與6個牧場合作的鮮乳坊(慕渴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龔建嘉也透露,他們的生乳收購價比一般大廠高了10%左右。
初鹿牧場(超能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陳樂維也說,初鹿牧場全都是用進口草飼,飼養成本就佔據了收支3到4成左右。再加上現在整體酪農業人口老化,人手不足,許多小農已經開始找外勞或棄養牧場,若要採用智慧化自動科技輔助,初期卻都需要上百萬的成本,如果不是有雄厚財力背景,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投資。 (相關報導: 「全聯小農鮮奶推薦」TOP10!網友認證補貨就搶光,這一款最適合做鮮奶茶 | 更多文章 )
困境2:單一事業難以自建冷鏈配送 還必須付代工廠費用
除了飼養,統一酪農戶指出,大廠與小農兩者價差主要在製造成本的差異,大廠有自己的加工廠,小農要委託有乳品加工證的食品加工廠,龔建嘉透露光是這個環節,鮮乳坊所投入的成本就比本來擁有土地與加工廠的食品大廠高出50%。「生鮮乳品是仰賴經濟規模的農產品。」他指出,生乳採收後2天內就得要送去滅菌,因此即便少量也得運送,物流成本想當然比大廠大量運作會再高出個20%~25%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