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專欄:不再「大陸化」才有中國化

課綱微調是這幾年「中國化」或「去中國化」,具體而微的爭議戰場。(資料照/余志偉攝)

揮之不去的「大陸化」夢魘

2008年之後,「中國崛起」、「中國模式」越來越成為中國官方話語的熱詞。到習近平時代,更發展為所謂「三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而無論所謂「中國」還是所謂「自信」,都有一個參照系,即參照所「西方」國家而言。世界金融危機以來,所謂「西方」國家一直沒能走出衰退陰影,並由經濟衰退引爆政治社會危機,始有「佔領華爾街」等抗議運動之風起雲湧。中國經濟則持續增長,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砝碼越來越重。用毛澤東的一句詩來概括,似乎「風景一片獨好」。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本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蘇東劇變以來,中國官方意識型態越來越趨於破產,以致官方自己都對其「弱者」心態不加掩飾,公開承認國際輿論「西強東弱」的格局,不得不在話語體系上「內外有別」:對內盡可能固守其傳統意識型態的統治地位,對外則盡可能柔性,迎合國際社會的主流話語,避免對抗。這也是貫穿整個鄧小平時代、江澤民時代「韜光養晦」戰略的一部分。但2008年之後,可能中國官方自己都未曾料到,國際經濟格局幾乎一夜逆轉。本來忍辱負重的中國官方,突然發現天窗大開,心態隨之逆轉。

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決定性的分水嶺。奧運會之前,中國官方多少還有一些謙抑,而有如此廣告詞:「世界給中國一個機會,中國給世界一個驚喜。」怎樣的驚喜?中國官方自己的解讀,以及全世界的解讀,都是官方承諾奧運會之後將更開放、更開明、更融入國際主流。但奧運會之後,這樣的話語和心態消失得乾乾淨淨,取而代之的,是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得意,是比誰的拳頭大的傲慢,以及隨之而來的沙文主義民族主義的急劇抬頭。

這種抬頭,一方面表現為對外,即軍人政治越來越綁架國家政治尤其外交,軍人對鄧小平「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的挑戰越來越露骨,一度不惜四面出擊。另一方面表現為對內,即對普世價值、對公民社會、對憲政民主等所謂「西方話語」的絞殺。傳播這些所謂「西方話語」的「公知」群體,則被斥為所謂「帶路黨」,遭到定點清除。甚至警方抓人和央視示眾一條龍,以媒體審判這一極端形式,把汙名化「公知」推向高潮。

以沙文主義民族主義為核心元素的所謂中國崛起、中國模式,不止對內對外,對處於東西方過渡地帶的台港澳,也不可避免地形成擠壓。澳門的政治體量太小,毫無抵抗可能,除了賭場照開,黨的組織體系仍在幕後執政。其他方面,尤其在大學和媒體等意識型態關鍵領域,早已經充分大陸化了。其所謂一國兩制徒有其表,不復有實際意義。

值得玩味的是,雖然沒有公開論述,但澳門模式可能恰恰是官方最滿意的,是官方眼裡所謂政治回歸的標準版,亦即所謂一國兩制的標準版。既有「兩制」的面子給國際社會一個交代,又有「一國」即充分「大陸化」的裡子讓黨放心,真是兩全其美。如果港臺都能套用澳門模式,對北京而言豈非善莫大焉?把澳門模式複製到港臺,其強大誘惑是北京可以抵擋的嗎?

於是,對外不再「韜光養晦」而不惜四面出擊的同時,按照澳門模式改造香港、影響臺灣,就成了北京心照不宣的奮鬥目標。但畢竟港臺的政治體量跟澳門不可同日而語,目標雖同,手段、路徑、方法卻不可直接套用,而只能溫水煮青蛙。所謂「一國兩制」的內涵,至此有了根本轉折。如果說鄧時代乃至江時代初期,對港「一國兩制」重心在「兩制」即尊重港陸差異,那麼2008年之後尤其最近兩年,「一國兩制」顯然重心僅在一國。在一些重大場合,甚至避而不提「兩制」和「港人治港」。所謂「一國」也越來越實體化,越來越從主權層面延伸到具體的治權。一旦延伸到具體的治權,則必然導致「一國」壓倒乃至淹沒「兩制」,必然如澳門一樣充分「大陸化」。於是,中國愈崛起,中國模式愈強勢,中國官方愈自信,對港臺的擠壓就愈強烈,港臺就愈難掙脫「大陸化」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