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中國化 文章列表
#
中國化
約 202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警惕「綠色統戰」—中華民國派莫成「假反共、真台獨」的花瓶
419「拒絕統戰,守護台灣」凱道集會甫落幕,「青天白日滿地紅」與台獨鯨魚旗在總統府前同框的畫面引發震撼,媒體與社群紛紛以「藍綠攜手、全民反共」定調。民進黨立委林俊憲感嘆「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黨團幹事長吳思瑤也形容「好美、好震撼」。然而,從旗幟來源到動員脈絡,這場「表演」更像是個台派的「統戰」舞台,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團結。
許正豪
2025-05-17 05:40
新聞
政治
國內
去中國化走火入魔?網揪政院偷改族群介紹 96%「漢人」變「其餘人口」
近日內政部公布最新戶口統計資料,截至4月底,台灣人口總數為2336萬5274人,已是連續第16個月負成長外,新生兒更創下史上單月新低,引發關注。除人口成長引發討論外,有眼尖網友發現,行政院在台灣族群組成介紹頁面中,悄悄將占比高達96.2%的「漢人」一詞拿掉。
李瑋萱
2025-05-10 21:38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科技
商業
經濟
蘋果再傳「去中國化」傳聞:為躲川普高額關稅,美國本土iPhone將全面改由印度供應
蘋果(Apple)正設法從2026年底開始,將大部分要在美國市場銷售的iPhone手機,從目前中國生產線轉往印度製造,此舉一直是蘋果的想法,意圖擺脫過度倚賴中國生產能量的策略,藉此因應未來潛在的關稅與地緣政治風險。但類似說法早已流傳多年,可脫中入印的方針,至今依然沒有完全落實,也讓外界好奇,正逢川普(DonaldTrump)此波關稅攪局,蘋果是否會真的將產能轉入印度。
李靖棠
2025-04-25 18:38
風生活
兩岸
財經
即時
中國被自家科技巨頭拋棄了!宣布「生產線全遷印度」,高階設備早就換人做
隨著美國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全球供應鏈正在加速重組。中國科技巨頭聯想(Lenovo)近日宣布,未來三年內將全面將筆記型電腦生產線轉移至印度,此舉意味著該公司將正式告別中國的PC製造業務,成為最新一波「出走潮」的一員。
林瑩真
2025-03-11 15:51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網路操縱下的民眾困境─從1450水軍看台灣社會的認知扭曲與民主危機
近年來,台灣社會對「網路水軍」的議論持續升溫。從2019年「1450」水軍名稱的誕生,到2025年民進黨当局媒宣預算暴增近七成,這類由政府資金豢養的網軍,已從幕後操縱者轉為公眾討論焦點。其長期以來透過虛假信息、身份偽裝與集體灌輸,不僅扭曲民眾對兩岸關係、社會現實的認知,更嚴重侵蝕民主制度的基礎——知情權與自由意志。本文試圖從民生角度切入,剖析此一現象對台灣社會的深層影響。
raki
2025-03-10 06:00
評論
政治
國內
歷史
專欄
江仁台觀點:禮法兼顧、德才兼備才能政通人和
目前台灣政治上的許多亂象,主因是執政的台灣民進黨政府,在「去中國化」的政策下,不重禮教與四維八德。
江仁台
2025-01-30 06:30
新聞
國際
兩岸
科技
下班經濟學
商業
1%Style
華爾街日報選文
華爾街日報》無人機製造商希望避開中國,又擔心惹惱北京
中國主導了全球小型廉價無人機市場,這類無人機改變了世界各地的戰場,而中國政府也毫不避諱其對該行業的控制。
Joyu Wang
2025-01-24 12:14
新聞
國際
財經
科技
商業
汽車
拜登電動車政策將全面大改!路透獨家:川普2.0計畫取消購車補助、積極發展「去中國化的電池供應鏈」
路透獨家報導,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的政權交接團隊提議大改拜登政府的電動車政策,包括停止補助購車與興建充電站,加強措施封殺來自中國的電動車與零件及電池材料。
國際中心
2024-12-17 09:37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披著民主外衣的狼
民主,民主,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用民主包裝的劣質品充斥著!民主本來是讓人民脫離極權奴役的更好體制,卻也很容易被人性所扭曲,許多披著民主的外衣,但是裡頭卻是各樣私慾的產物,其實日子久了,也會漸漸露出馬腳來。
劉宗夏
2024-12-12 06:00
評論
兩岸
藝文
專欄
胡又天專欄:殖人・潤人・巧克力 ─「戀殖」是沙包,好打又好笑
神州大地關鍵詞,光怪陸離漲新知。話說:爭強好勝之心,人皆有之;真實勝利比較困難,所以許多人會選擇精神勝利;精神勝利又太容易,所以人們又發明了許多新詞,來反制精神勝利。本集就介紹一個圍繞著「後殖民主義」這個概念的「反精神勝利」用語:「殖人」。
胡又天
2024-12-08 05:50
新聞
政治
兩岸
國內
歷史
民進黨團「挺戒嚴」難止血 白色恐怖受難者痛批:近乎威權心態,拒開歷史倒車
南韓總統尹錫悅3日晚間上演「6小時戒嚴」鬧劇,民進黨立院黨團竟在社群平台發出帶有「挺戒嚴」的文章,雖已隨即刪文,但止不住大眾怒火。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團體痛批,此舉近乎21世紀版的法西斯威權心態,拒絕開歷史倒車、重回戒嚴體制,要求民進黨道歉。
兩岸中心
2024-12-05 20:16
新聞
國際
政治
兩岸
產業觀點
商業
經濟
才剛表態「不用新疆棉」 UNIQLO掌門人改口:「去中國化」行不通!
日本服裝品牌UNIQLO創辦人柳井正日前向外媒表態,公司產品不使用來自新疆的棉花,引發中國輿論反彈。不過,柳井正隨後向日媒表示,「中國的重要性不會改變」,並斬釘截鐵強調:「去中國化」行不通。
兩岸中心
2024-12-03 20:34
新聞
國際
財經
科技
經濟
VIP
大國博弈
川普2.0即將上路,晶片惡戰風雨欲來!韓媒:半導體業加速「去中國化」,下一站會是越南嗎
「川普2.0」被認為會強化與中國的貿易戰、科技戰,中國境內的半導體業者正在加速離開與轉移設備。《路透》與《朝鮮日報》指出,包括三星電子、SK海力士正在下調中國工廠的產能,HanaMicron、Amkor也在加速「去中國化」,三星半導體的合作公司更有大舉遷往越南的態勢。
國際中心
2024-11-19 14:14
新聞
政治
兩岸
國內
藝文
文化
前行政院長率團登陸參加「這場大會」 會見宋濤提台灣「去中國化」憂慮
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以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身分率團訪陸,參加首屆「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國台辦主任宋濤22日在北京會見劉兆玄一行,表態支持台灣文化界人士共同反制「文化台獨」;而劉兆玄則表示中華文化是兩岸最根本的連結,已內化於台灣民眾的心靈,台灣「去中國化」令人憂心。
兩岸中心
2024-10-23 13:31
VIP
評論
國際
政治
兩岸
國內
歷史
專欄
大國博弈
名家專欄
張鈞凱專欄:賴式「鬥雞史觀」,錯把無知當個性
賴清德總統就任百日,接受綠媒節目專訪,展現「霸氣」的「鬥雞史觀」,搬出166年前的《璦琿條約》,稱陸方不敢拿回19世紀外東北的失土,以此為其「兩國論」背書,並「證明」中國的「霸權野心」。隨後「內宣」一片歌功頌德,讚揚賴總統「戳中北京軟肋」、「戳破中共謊言」云云,甚至以引來外媒關注為傲。
張鈞凱
2024-09-09 06:10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商業
經濟
對中國「去風險」失敗了?德國對華投資持續增加,過去五年已超過歐盟的一半
據《金融時報》8月13日報導,德國央行德意志聯邦銀行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德國對華直接投資24.8億歐元,第二季度升至48億歐元。由此,今年上半年總額達到73億歐元,去年同期為65億歐元。
德國之聲
2024-08-15 09:54
評論
政治
觀點投書
國內
觀點投書:解析台獨人士的行為模式
羽球好手王齊麟與李洋在2024巴黎奧運中擊敗中國大陸選手,勇奪奧運男子羽球雙打金牌。台獨人士為之興奮至極,因為台灣多年來被中共在各方面不斷地打壓,如今在運動場上擊敗大陸,總算出了一口悶氣。(註:他們沒預期到的是王齊麟父親王偉健在台北火車站大堂一起觀看賽事後說:「讓國際上看到『炎黃子孫』在台灣可以這麼刻苦耐勞、奮鬥不懈的生存下來,也讓所在台灣這一塊土地的子民共有榮焉,只能說非常感謝。」)
王景嚴
2024-08-13 06:00
評論
政治
兩岸
觀點投書
觀點投書:中華民族說自己是中國人到底有什麼問題?
在台灣,一些扭曲的觀念一定非解決不可!已經很長一段時間,說自己是中國人就被等同認同對岸政權,問題是:我們不是中華民國嗎?既是中華開頭,我們是中華民族,身處中華文化,說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剛好嗎?
劉宗夏
2024-08-13 05:40
VIP
評論
政治
兩岸
國內
歷史
專欄
大國博弈
名家專欄
張鈞凱專欄:「炎黃世胄」獵殺「中國人」,歷史顛倒造就精神錯亂
巴黎奧運落幕,但台灣內部獵殺「中國人」的民粹激情,卻愈演愈烈。日前「麟洋配」二度奪金,寫下奧運歷史,立委翁曉玲在微信上稱他們是「中國人的驕傲」,結果引來輿論群起攻之,還有人去她清大的研究室門口貼「中國人教授」紙條。在各種綠營掌握話語霸權的場域中,翁曉玲更是被挖出祖宗18代,還有名嘴批評她「連自己阿公都抹紅」。
張鈞凱
2024-08-12 06:10
評論
政治
兩岸
國內
藝文
歷史
風評
文化
風評:閩南語改台灣台語,欲去中國卻更中國
由於民進黨立法委員陳培瑜6月時的一場質詢,教育部近日預告,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預告期為60天。此舉引起社會不小的爭議,有學者認為乃「欲蓋彌彰」,也有人批評是「去中國化」,還有「乞丐趕廟公」之形容;不過民間台語團體則發表聲明,要求教育部正名,以「台灣台語」為學校教學正式名稱。
主筆室
2024-07-26 07: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