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美國總統川普首度與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會面後一反美國政府過去的外交立場,宣布不再堅持以巴各自立國的「兩國方案」,同年12月白宮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國都。今年5月14日,以色列慶祝建國70周年,加薩走廊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以色列國防軍血腥掃射,造成至少59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400多人受傷。隨著以色列右派勢力壯大,美國外交政策轉向,「兩國方案」已形同胎死腹中,那麼「一國方案」能否被以巴兩方接受?
智庫「以色列區域外交政策研究中心」(Mitvim)研究員申德琳(Dahlia Scheindlin)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刊登文章指出,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已經式微,建立「以色列─巴勒斯坦邦聯」將是最可能解決以巴多年衝突的選項。
「兩國方案」是國際社會對解決以巴衝突,最有共識的方案之一,也就是為居住於巴勒斯坦土地的兩個民族(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各自建立兩個國家(two states for two groups of people),在約旦河西岸(West Bank)與加薩走廊(Gaza Strip)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並存。自1990年代以來,兩國方案也是美國政府推動以巴和談的「國策」。

以國右派壯大 兩國方案如天方夜譚
然而,以色列國內右派勢力壯大,國會通過法案,讓猶太人「合法侵占」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上台後,亦聲稱絕對不會讓耶路撒冷分裂,也不會讓巴勒斯坦建國,巴勒斯坦要建立與以色列平等國家的希望渺茫,兩國方案如同天方夜譚。
「巴勒斯坦調查和政策研究中心」(PSR)的2017年12月進行的民調顯示,雖然有52%的以色列民眾支持兩國方案,但相較於2010年的70%支持度,大幅下滑。52%支持者中阿拉伯裔以色列人支持度為83%,猶太裔以色列人支持度則僅有46%,呈現高度分裂。

以色列逐步併吞西岸 巴勒斯坦人對建國失去信心
若是從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領域來探討,情況將更加複雜。根據1993年,時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與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簽訂的《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將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域被分為A區、B區與C區,A和B區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理,C區則由以色列直接掌控。以色列軍方負責大約40萬以色列屯墾區居民(不包括東耶路撒冷)和20萬至40萬巴勒斯坦人的安全和民政事務。 (相關報導: 染血的白衣天使》巴勒斯坦21歲護理師搶救傷患卻遭以色列射殺 媽媽心碎:她以為護士袍可以保護自己 | 更多文章 )

以色列兼併西岸的想法過去被視為極端且不切實際,今日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況。從C區開始的以色列「屯墾行動」不斷擴大,2017年以色列國會通過「約旦河西岸非法屯墾區合法化」法案,將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私人土地,分配給在此屯墾的猶太住民,全程從未過問在此擁有土地的巴勒斯坦人意願。國會聲稱,該法是為了讓這些「善意且遵照政府指示」的猶太屯墾區住民,不再受到來自法院的驅離命令干擾。以色列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佔領了戈蘭高地、加薩走廊、約旦河西岸、西奈半島。聯合國安理會在戰爭結束後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此戰占領的它國領土。以國雖然在1982年把西奈半島歸還埃及,但始終不願撤出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等阿拉伯人群聚的地區,還變本加厲,以「屯墾」之名在當地建設猶太人社區,以各種政策優惠鼓勵以色列民眾入住。這讓居住在約旦河西岸以及加薩走廊的阿拉伯人生活空間,受到極大的干擾與威脅。聯合國安理會早在1979年就警告以色列「將其人口和新移民安置在佔領區,是對日內瓦第四公約的嚴重侵害」,國際社會與人權組織也多次表示以色列屯墾區違反國際法,但以色列始終置若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