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前研發副總林本堅與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27日在《Project Syndicate》共同撰文〈美國的晶片法如何傷害台灣〉(How America′s CHIPS Act Hurts Taiwan),深入剖析美國總統拜登在2022年8月9日簽署的《晶片法》(CHIPS Act)為何不但無法扶植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反倒讓台積電領先全球的實力遭到削弱,甚至讓全球的半導體產業都更加脆弱。林本堅與史欽泰認為,台灣與美國都將承受立法時未能預料的後果。
誰是林本堅?
林本堅2008年成為美國國家工程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院士、2014年當選台灣中研院院士,台積電退休後在清大半導體研究學院擔任院長。在台積電曾官拜研發副總的林本堅提出浸潤式微影技術、得以刻出更精密的晶片,成為一代技術主流。張忠謀曾說,「Burn(林本堅)的建樹非常大,微影在半導體技術的邁進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Burn是我們微影的功臣」;總統蔡英文也曾公開肯定林本堅的實力與貢獻,說「清華大學的祕密武器就是林本堅院長」。
文章指出,全球的尖端半導體製造業都集中在台灣,這件事引起美方擔憂。美國擔心中國要是封鎖或入侵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將深受其害。美國的《晶片和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就是希望透過520億美元的補貼來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則是鼓勵半導體製造商前往美國設廠。但林本堅與史欽泰認為,這種做法非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削弱台灣最重要的產業,進一步威脅台灣安全。
半導體產業是由世界各地的專業公司主導,台積電專注在高階晶片的代工製造,與AMD、Nvidia 和高通(僅設計晶片)等美國公司,以及荷蘭的光刻機廠商ASML 、日本的Tokyo Electron(生產晶片製造設備)、英國的Arm(設計晶片的軟體廠商)一起構成了當前的半導體生態系。
主要是高階晶片,而半導體生態系統的其他同樣重要的部分包括 AMD、Nvidia 和高通(僅設計晶片)等美國公司,以及荷蘭的光刻專家 ASML 、日本的Tokyo Electron(生產晶片製造設備)和英國的Arm(生產用於設計晶片的軟體)。半導體產業鍊不同任務的專業化好處有二:第一、全球供應鏈每個部分都能專注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並且持續優化;第二、其次,全球產能在供應鏈各環節都有所增加時,半導體產業面對需求衝擊的抵禦能力也就更強。

半導體產業鍊每個環節的專業化,也讓這個行業很容易受到供應衝擊。雖然這個問題並非台灣獨有——因為供應鏈的所有環節都是潛在的瓶頸——但其他環節不需要面對中國的併吞威脅。美國與日本因此提供台積電大筆設廠補貼,台積電在熊本和亞利桑那鳳凰城都有建廠計畫,台積電日本廠將按計畫竣工、台積電的許多供應商也一同前往日本,但鳳凰城的計畫卻嚴重落後,願意到美國設廠的台積電供應商也越來越少。 (相關報導: 想在AI晶片領域擊敗Nvidia,為何是不可能的任務?經濟學人揭秘:必須一次擊潰輝達「晶片、網路、軟體」三大優勢 | 更多文章 )
台積電過去25年在華盛頓州Camas市的經歷,讓人更加懷疑鳳凰城工廠的前景。台積電1996年在Camas市動工積體電路工廠,希望成為美國市場的灘頭堡,但最後卻因找不到有競爭力的工人未能如願。在設立四分之一世紀之後,即便擁有相同的訓練與設備,華盛頓州這些台積電工廠的生產成本還是比台灣廠高出50%,台積電當然不會在那裡繼續擴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