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台北沒有好吃肉圓?萬華百年老店用最強食材捐助弱勢 12次搬家不滅美味秘辛曝光

這裡不只堅持用最好的食材逐一手作、連貢丸湯的貢丸都自己打,百年來四代老闆也都不吝將辛辛苦苦做出的美食拿來捐助弱勢者溫飽,成了穩穩的艋舺記憶(謝孟穎攝)

「從前長輩總是默默幫助他人,畢竟太祖以前也是辛苦的勞力階層、捕魚跟種田,希望有能力可以幫助更多人……但如果可以讓更多人看到我們在做這些事、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果,是不是可以讓更多人知道社會上有這麼多人需要協助,大家累積不同的小小力量呢?

一顆銅板價的肉圓,背後承載多少屬於台灣的歷史?雖然吃肉圓大概很多人都不會先想到台北,在老城萬華裡,就有一間遷址過12次、經歷2次火災、卻依然屹立不搖的百年老店「川業肉圓」──這裡不只堅持用最好的食材逐一手作,醃肉餡的紅糟自己釀、連貢丸湯的貢丸都自己打,百年來四代老闆也都不吝將辛辛苦苦做出的美食拿來捐助弱勢者溫飽,成了穩穩的艋舺記憶。

如今30多歲的第四代接班人陳勁宏,幼時曾因為家裡做小吃幾乎「沒有童年」、每天在店裡寫功課或幫忙端盤子,家人也期待他未來去找一份可以升遷又有周休二日的工作、不要走跟長輩一樣的老路,陳勁宏卻依然決定接班,就是因為喜歡餐飲業、也看見萬華的人情味。

「當你從小就看著長輩幫助人、耳濡目染,這事就對你來說很自然,當我努力付出有回饋、就會想著能不能幫助其他人……」陳勁宏說。儘管萬華承受諸多污名,老店四代道出的最真實萬華,不只美味,也非常美麗。

202402-萬華百年老店川業肉圓(謝孟穎攝)
「當你從小就看著長輩幫助人、耳濡目染,這事就對你來說很自然」(謝孟穎攝)

百年肉圓配方見證台灣史 高檔南投菇、鮮嫩鳳尾筍、泉州與客家紅糟入菜

川業肉圓店名雖為「肉圓」,拿起菜單,真的會嚇一跳──招牌的油炸與清蒸肉圓一份銅板價50元,除此之外有肉燥乾麵、滷肉飯等主食,湯品還有各種羹類、清湯如貢丸湯餛飩湯等,小菜也相當齊全,滷味、燙青菜、炸物等,就算今天剛好不想吃肉圓,也可以吃得很開心。

招牌肉圓皮薄而內餡飽滿,以紅糟醃製的豬後腿肉切得大塊豪爽,加入零星埔里香菇提味,還有滿滿的細嫩嘉義鳳尾筍,想吃Q一點就選油炸、想吃軟嫩爽口就選清蒸,然後一定要來一勺香而不辣的特製辣醬,肉圓的完成度就在此。這些食材在今日看來似乎很理所當然,背後卻一點也不簡單,是陳家四代百年來探索出的美味公式。

202402-萬華百年老店川業肉圓(謝孟穎攝)
這些食材在今日看來似乎很理所當然,背後卻一點也不簡單,是陳家四代百年來探索出的美味公式(謝孟穎攝)
202402-萬華百年老店川業肉圓(謝孟穎攝)
川業肉圓原名為「新竹肉圓」,真的是新竹來的(謝孟穎攝)

川業肉圓原名為「新竹肉圓」,真的是新竹來的。四代接班人陳勁宏說,家族原本在中國泉州捕魚維生,阿祖陳承業在一起落海事故後決心轉行,就來到台灣,1910年日治時期與老師傅習藝後在新竹城隍廟一帶開始挑扁擔賣肉圓肉羹等。開業之初的肉圓就是用紅糟醃製的,阿祖是泉州人、祖媽是新竹客家人,兩地都有紅糟入菜的傳統,成了百年肉圓的最基礎配方。

1951年,阿祖的兒子、當時23歲的阿公陳雲龍接業,配方開始升級。例如鳳尾筍,係指一整支竹筍最尖端、最幼嫩的部份,日治時期只有外銷、台灣人自己吃不到;由於阿祖年輕時常被叫到日軍船上打雜、知道有這種高級貨,自己接業以後就開始想,能不能也讓台灣人吃到這食材呢?就這樣,鳳尾筍成為川業肉圓的經典配方之一。

又例如埔里香菇,在今日聽起來似乎就是常見高級食材,當年卻是經由出身苗栗、家裡做總舖師的阿媽推薦,說在山中培育的菇類香氣濃厚,可以加入肉圓提鮮。 (相關報導: 街友洗澡的地方,為何很多有家老人也來?萬華澡堂每月破千來客,揭台北隱形貧窮困境 更多文章

還有「蝦棗」這道小菜,菜單上一份才65元的平價炸物小點,卻是昔日的辦桌菜──宛如日式可樂餅的酥脆麵包粉外皮、鮮味爆發的彈牙餡料,一顆顆皆是店家悉心手作,把總舖師的大菜變成平民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