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觀點:依賴美國支持成癮,像施打毒品

蔡政府依賴美國成癮。圖為「台灣關係法40周年暨台灣旅行法周年紀念餐會」,總統蔡英文出席。(甘岱民攝)

從華府警告中美洲國家不可切斷與台北的邦交,到九合一選舉前夕,AIT公然為民進黨助陣,隨著敗選,蔡英文政府面臨危急存亡之秋,美國又高調安排軍售台灣,並突然釋放AIT有美國正規陸戰隊維安的訊息。等等鼓舞士氣,引導台灣輿論的意圖,昭然若揭。美國與蔡英文政府之間已形成絕對枷鎖、絕對傀儡,蔡英文倘若有任何不從美國之處,美國可以輕易摧毀她。

然而,這絕對不是小國的宿命,而是自暴自棄的領導人,為了權位,出賣靈魂,把自己泡沫化,而讓全民付出代價。

當代國際學術圈的熱門話題之一,是關於小國的能動性,也就是在強權主宰的國際政治中,如何爭取空間,透過陽奉陰違的抵抗或顛覆,讓強權能為己所用。自1950年代冷戰以來,台灣可說是不折不扣的小國,雖然實力愈來愈有限,但各種有意無意的抵抗顛覆,不絕如縷,也成為國際學術界的重要個案。

曾幾何時,台灣開始刻意放棄自己的能動性,時至今日,甚至把自己鎖在美國的戰車上,任憑華府替自己設想,卻夸夸其談,侈言獨立。言者俱反,不論蔡英文說什麼,無不是用來遮蔽剛好相反的現實。

2019-03-19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與外交部長吳釗燮宣布台美將建立新的對話機制「印太民主治理諮商」(取自美國在台協會AIT臉書粉專)
蔡政府依賴美國成癮。圖為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與外交部長吳釗燮宣布台美將建立新的對話機制「印太民主治理諮商」(取自美國在台協會AIT臉書粉專)

蔡英文自詡抵抗中國,但是,真正有能動性的,不是她,而是自蔣介石以降的蔣經國、李登輝,甚至陳水扁。就在五零年代初期,自況在四周籠罩著淪亡陰影的蔣介石,照道理不是更依賴美國才能生存嗎?但是他對美國的抵抗,卻是國際政治的重要案例,包括他不理會美國的建議,執意在金門置重兵,拖住美國,一直是博弈理論的經典教材。不過,研究後來的蔣經國的外交文獻有限,但其實他的能動性比父親過之而無不及。

上海公報以後,反共陣營士氣低落,蔣經國與李光耀之間發展出國家與私人之間深厚的情誼,更是出乎美國意料之外,台灣且成為新加坡的軍事訓練基地。而李光耀對台灣的關注,完全不因新加坡與北京改善關係而受影響,他甚至安排李登輝以總統身分出訪新加坡,後來李顯龍更接待馬英九以總統身分赴新追悼李光耀。李光耀對李登輝居然忘恩負義地詆毀羞辱,以及陳水扁的激進台獨,仍然無悔,蔣經國對他的情誼與感召,功不可沒。影響所及,馬習會選擇在新加坡召開,幾乎是不做第二地想。

蔣經國最影響後世的,則是在冷戰末期,因為反攻大陸無望,盱衡時事之後,決定雙管齊下,對內實施民主化,對外開放探親,後者完全與冷戰邏輯背道而馳。美國是台灣用來對抗中共的資源,不是台灣的主子,蔣經國為了維繫長治久安,化解已經明顯開始對大陸傾斜的兩岸政治僵局,並善加利用台灣當時的經濟優勢,以及戈巴契夫開始的改革氛圍,一舉率先突破美蘇冷戰格局,將兩岸軍事反攻轉化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方針。

蔣介石迫使美國協防金馬,中共只能退而求其次,採取單打雙不打。如果沒有蔣介石這一段歷史發展,就不會有在上海公報中,美國認知的所謂一個中國政策。蔣經國開放探親,台商隨之登陸,進而開啟了之後兩岸通婚,以及至今無所不包的交流。如果沒有蔣經國這一段歷史發展,美國今天也不需要想盡辦法支援以切割兩岸為職志的蔡英文政府。 (相關報導: 風評:賴清德的眼淚 更多文章

AIT40周年特展:蔣經國與AIT前處長宋賀德的會談紀錄,紀錄人是時任傳譯的前總統馬英九(簡恒宇攝)
AIT40周年特展:蔣經國與AIT前處長宋賀德的會談紀錄,紀錄人是時任傳譯的前總統馬英九(簡恒宇攝)

李登輝執政以後,事情開始起變化,他在前人打下的基礎上,發動外交攻勢,投入大量金援。一方面,李登輝堅持自己的步驟,透過國會外交與學術外交,給美國政府製造龐大壓力,但是另一方面卻因為兩岸緊張為之升高,而導致他的繼任者必須更加依賴美國。即使如此,為了政權就能不顧一切的陳水扁,仍然可以在美國總統點名反對的情況下,堅持發動公投,這個公投看似無效,卻為之後兩岸發展投下巨大變數,也成為未來美國利用台灣時的重要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