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定要「喘」才叫做「氣喘」!小兒科醫師打臉婆婆媽媽的錯誤觀念

孩子並不是一定要「喘」才叫做「氣喘」,如果有「久咳」、「夜咳」的情況,就要小心可能是「氣喘」。(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孩子的媽媽與阿嬤說,上個醫生是不是誤診?孩子從來沒有喘,卻診斷為氣喘?

請媽媽與阿嬤修正小觀念,孩子並不是一定要「喘」才叫做「氣喘」,如果有「久咳」、「夜咳」的情況,就要小心可能是「氣喘」。

「我的孫子從來沒有『喘』,醫生卻說我的孫子有『氣喘』?」

氣呼呼的媽媽跟阿嬤,在診間向柚子醫師抱怨這件事,愈說愈氣、愈說愈大聲。

氣喘一定要喘嗎?

這件事一直在醫生與病人的認知之間存在著誤解,柚子醫師幾年來問了幾千位爸爸媽媽,到底大家認為什麼是「喘」?最常得到的回答,大家較為認同的是「呼吸急促、呼吸困難」,例如:「跑完一百公尺賽跑,好喘。」

另外,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喘」是「呼吸出現『咻咻』的喘鳴聲」。也因為大家對於「喘」的認知,當醫生對孩子下了「氣喘」這個診斷時,常常會令家屬產生疑問:「我的孩子平常從來不會呼吸困難,也沒有出現呼吸時『咻咻』的喘鳴聲,為什麼醫生說我的孩子是氣喘?」

請媽媽跟阿嬤先別急著生氣,醫生診斷孩子有氣喘,必須通盤考量以下幾件事:

1、會反覆出現喘鳴?2、運動後會出現咳嗽或喘鳴?3、沒有病毒感染,卻常常在夜間咳嗽?4、上面的症狀一直持續到三歲過後?5、發生呼吸道的病毒感染、接觸過敏原、溫度變化或吸入二手菸等情形時,症狀有更加惡化?6、每次感冒都要長達十天以上才會好?7、每次使用治療氣喘的藥物後,症狀很快獲得改善?

看完以上的考量項目之後,先別急著抱怨前位醫生誤診。您的孩子的確可能從來沒有「喘」,可是「每次感冒都要長達十天以上才會好」,加上「常常在夜間咳嗽」,就應該要考慮有可能是氣喘。

(示意圖非本人/pixabay)
氣喘不一定要出現「呼吸『咻咻』的喘鳴聲」。(示意圖非本人/pixabay

氣喘是一種反覆發作的呼吸道阻塞發炎疾病,不一定要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也不一定要出現「呼吸『咻咻』的喘鳴聲」。在臨床上,很多孩子只是以「慢性咳嗽」為表現。

聽了柚子醫師的解釋,媽媽及阿嬤的情緒稍微平靜下來,似乎對前一位醫生沒有那麼生氣了,但是對於孩子的疾病仍然希望更加仔細確定清楚,接著問起:「可不可以抽個血、做個檢查,來確定是不是氣喘?」許多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常常認為,氣喘病是可以用儀器檢查出來的。

事實上,氣喘的診斷是藉由臨床症狀以及病史做為依據,任何的檢查都只能做為輔助,而不是確定診斷的方法。門診中較常被詢問的檢查項目包括「照X光、抽血檢驗過敏原與肺功能檢查」。如果幫氣喘兒童安排照一張胸部X光,通常看起來跟正常人的X光並沒有顯著不同,沒有辦法從胸部X光片判斷是否為氣喘。

以抽血檢驗過敏原而言,只能知道孩童對環境中的過敏原是否過敏,幫助有症狀的氣喘孩童避開這些過敏原,但是過敏的表現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像是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結膜炎、食物過敏與氣喘。若是抽血檢驗出孩子對某過敏原過敏,但是日常生活中完全沒有氣喘症狀,最多只能說孩子有過敏體質,而不能說這孩子一定是氣喘。 (相關報導: 呼吸時「咻咻叫」,才叫氣喘嗎?胸腔內科醫師提醒,其實有這症狀就要小心了… 更多文章

肺功能檢查也是一樣的道理,氣喘患者的肺功能雖然不好,但肺功能檢查即使出現異常,診斷氣喘的依據仍然要靠臨床症狀以及病史。因為氣喘的症狀有時會自行緩解,即使肺功能檢查正常,也只能說孩子「現在沒有氣喘症狀」,並不代表孩子就沒有氣喘。